后危机时代,中国羊绒路在何方?


  作为世界第一大产绒国,中国羊绒产量约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2%。从1964年第一件羊绒衫的出品开始起步,到70年代后期,批量加工、生产分梳山羊绒结束了中国只能出口原荣的历史。凭借资源优势,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中国羊绒产业初具规模。随着80年代后期绒加工业得不断深化、升级,羊绒产量和出口量明显增加。进入90年代,羊绒衫及羊绒制品开始畅销国内外市场。原材料丰富和劳动力低廉的优势使中国羊绒产业迅速发展,赢得了“世界羊绒看中国”的美誉。中国羊绒看清河。

  回顾中国几十年的羊绒产业发展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波涛汹涌、欺负不定。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得全球金融危机,对于羊绒行业来说可谓影响深重。面对高原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以及日渐低迷的市场环境,在激烈的羊绒大战中,诸多企业马失前蹄。

  历经两年的低潮,2010年羊绒市场态势回暖。随着各个国家经济复苏,国际、国内市场对羊绒及其制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羊绒市场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欣喜之余,我们需要有更为理智、冷静的眼光来分析当下的形式。谨慎看待当下的机遇我们客户以发现,其实我们仍旧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大环境之中且将持续下去。那么,如何在动荡中谋发展、在机遇里求创新,则成为每一个置身羊绒产业拐点的人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中国出了自身拥有的丰富资源外,每年还要从蒙古等国进口3000吨原绒进行加工。这里集中了全世界93%的羊绒原料,占到世界出口量得80%。然而即使拥有他国无可比你的资源优势和加工技术优势,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依然获利艰难。

首先,国际羊绒制品基本上是国外品牌占主导地位,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只占2%。羊绒制品出口绝大部分是使用国外品牌的加工贸易或者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缺乏独立品牌和创新意识,导致中国羊绒品牌很难打入国际高端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受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外消费市场相对萎缩、订单减少;同时,国家环保政策对于畜牧养殖业得干预则导致了原绒减产和质量降低。企业为了争夺订单而走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多头出口、多头定价、缺乏行业自律的无序竞争行为,使国内羊绒企业损失惨重,国际形象受损。

  再次,美国近期加入了反中国纺织品补贴案的WTO磋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给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羊绒业造成一定的冲击。而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也使得服装业和纺织业的代工订单正在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逐渐流向东南亚。“中国制造”优势正在消退。

  无论是贴牌生产的低端竞争还是国际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多方夹击、抵制,都注定了中国羊绒产业未来发展之路不会平凡。被称之为“软黄金”的羊绒,作为稀缺资源,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很难在量上有大的增长,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宝贵资源使其所创造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羊绒企业必须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去承担的责任,从“价格之上”到“价值之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中国羊绒产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