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个月,我的电子邮箱收到多封年轻读者的来信。
邮件中他们告诉我,是我博文的忠实读者。
这些年轻读者的来信有几个共同特点:
一个是他们的信都很长,通常都是密密麻麻一长篇,我得找专门的时间认真看,认真回复。
再一个是他们或许因为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原因,困惑不少,对未来迷茫,都迫不及待的希望有人给他们“指点迷津”。
于是,我仿佛成了他们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 中的一根。
这些年轻人,有些是刚从学校迈入企业的职场“菜鸟”,有些是在读大学生,有些人还在读高中。
他们的来信中,通常都有迫切需要我帮他们解决的问题,言谈中对我有过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得到我的指点,甚至长期的、一对一的指点。
面对这些年轻人的期许,不免让我感觉有丝沉重。
力所能及的帮助比自己更年轻的人,我是很乐意的。
我也是从迷茫中走过来的,经历过些许挫折,对人生的认识暂且算有一定的深度,我很能理解这些年轻人的苦楚,倘若能在他们人生的十字路口,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也会觉得非常荣幸。
但被这么多年轻人“寄予厚望”,还是令我有一些压力。
有些年轻人或许存有情绪上的困惑,比如他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不满意,对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心生妒忌等。
有些年轻人是在职业生涯发展上存有困惑。他们不知道如何取舍,是做该做的工作,赚得一份赖以生存的薪水,还是非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不做等等。
这些年轻人的每封来信传递给我的信息绝大部分是他们生活中负面的,消极的信息。
当然,我也能理解,这也是因为他们信任我,把心里话掏出来,把心里的苦闷告诉我,以寻求我的帮助。
这样的邮件,少许几封我尚能耐心、细致的回复,数量多了,压力不免就来了。
人在年轻的时候,受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对未来的能见度很小,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其实再正常不过了,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除非你出身一个非常好的家庭(与金钱多少关系不大),从小耳濡目染学习型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他们给予你的智慧指点。
如果你有幸生在这样的家庭,或许你能尽早找到适合你的人生定位,少走些弯路。
但真正智慧的父母,学习型的父母,与时俱进的父母,在中国毕竟数量不多。
中国的父母喜欢高举“爱”的旗帜,名正言顺的包办孩子的一切。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听话”。只有听话,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听政府的话,才是“好孩子”。
在这种教育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多半没有什么主见,害怕承担责任,内心脆弱,长大后倘若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总希望能像年幼时一样得到家长、老师的呵护与指导。
在新员工身上,我也常见这样的情形。
不少初入职场的年轻员工,身上的依赖心比较重,潜意识里总希望有人照顾他们,有人帮助他们,遇事能有人指点。
倘若没及时得到指点,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受企业重视,产生挫败感,甚至消极怠工。
我接触的不少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员工,工作中都存有类似的典型问题。
一些年轻员工在工作中,要么被动的不向上司回报工作进度,困难也好,进展也好,就他自己了解,一个人闷在肚子里,直到将事情拖到无法收拾。
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做一步汇报一步,请示一步,在你的明确指令下才会做接下来的一步。尽管你已从各个方面鼓励并支持他们“管理”好自己的工作,主动承担责任,犯错了都不会轻易惩罚,但他们还是习惯性的依赖指令。
这样的新员工,像长不大的孩子,总想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他们也许期望一生都能被更有力量的人照顾、呵护,可这个愿望多么难以实现。
还有些年轻人,心比天高,过于追求完美,不顾自己现阶段的条件和能力,对未来有过高的期望,但又发现力不从心,自己订立的目标似乎遥不可及,达成起来困难无数,便干脆自暴自弃。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年轻人不得不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摔交,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幸运的话,再得到“贵人”的些许相助,跌跌撞撞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相对来说,那些一毕业就有幸进入管理相当规范的企业工作的年轻人,无疑能得到更好的工作指导。进入这些管理规范的企业,你能接触到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方式,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同事,在与同事的共事过程中,取长补短。
但还是有更大量的年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进入那些管理规范的优秀企业中,他们或许不得不待在一个小工厂里,待在一个小家族企业里。
无疑这些管理不够规范的企业,存有不少的问题。这些新员工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这样、那样的负面情绪,烦恼自己,并寻求向他人诉苦。
对于这些对自己的现状颇不满意的年轻员工,我很想说出下面的个人建议:
1、今天你已经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不要再期望躲在谁的臂膀下,能帮到你的只有你自己。
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你们要知道,没有谁有义务一定要帮助你,谁有责任对你的未来负责。
在工作中,当你遇到困难了;在生活中,当你有困惑了,积极的寻求他人的帮助固然也有必要。
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事务,他人对你的支持无疑是有限的,你必须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在寻求他人的帮助之前一定要自己先尽全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害怕走弯路,不要害怕犯错误。
多年以后当你回忆时,令你刻骨铭心的,对你的成长帮助最大的,带给你启发最多的,一定是这些年你经历的那些挫折,生活的磨砺,而不是取得的些许小成绩。
2、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再向更高远的目标努力。
有些年轻人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局限,认清自己的潜质,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订立适合自己的目标。
很多年轻人都说,我要成功。
但倘若你问他,什么是成功?他多半回答的模棱两可,他会告诉你,成功就是要赚很多钱。
倘若你接着问他,“很多”钱是多少?你打算用几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个目标?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具体如何做?你自身是否具备实现这些目标的条件时,他们无以为答。
他们会若无其事的说,我没想过,我只知道要赚钱,要成功。
这个逻辑你不觉得相当混乱吗?
如何实现都没想过,是否有那个条件实现也不考虑,成天在那想,我要成功,我要赚钱,岂不幼稚可笑?
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而且刚好砸在你的脑袋上。
我很想对这些年轻人说,这个世界取得“大”成功的人屈指可数。想要实现这样的大“成功”需要多方面的资源,当然也离不开极佳的机遇。
对于更多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许脚踏实地,做一份对这个社会有价值的工作,来得更实际。
不要心比天高了,不要好高骛远了,先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如果有能力适当贴补一下你们年迈的父母,让他们不要再那么辛劳,不要再为你操心。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你发现自己做的这份工作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总的来说还是适合你的,你就安安心心的做下去,并且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
也许要不了几年,你会成为该岗位的技术能手,或者被提拔为管理者,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报酬。
倘若在实际工作中,你发现这份工作实在不适合你,你可以请求企业内换岗,或者另寻他处。但不管怎样,一定是基于你自身条件的负责任的选择。
年轻的时候,思想单纯些,不要患得患失,傻傻的坚持,傻傻的付出,用心做事、以诚待人,坚定这份价值观,从某个角度来说,或许是更聪明的做法。
不要去学玩世不恭,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满脑子都是牢骚。
路就在脚下,但无疑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