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把生态文明融贯于“五位一体”


 
 
自觉把生态文明融贯于“五位一体”
徐新桥
 
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在十八大报告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在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篇中,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此外多处提到生态文明建设,但专门有一段提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由此可见,除了这一特别明确的“自然生态”,党中央指出的生态文明,是包括“人”在内的生态文明的。
记得小时候,我能够像牛一样将嘴巴伸进河塘直接饮水。现在我回到老家,许多儿时的光屁股游伴已经成为废墟和垃圾场,仅有的巴掌大的塘堰也黑丑难闻。何止是我区区老家,神州大地到处可见此等场景。由此,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紧迫性。以小见大,我也自然理解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伟大意义。理解了必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这还是说的自然生态。而将活生生的人囊括其中的所谓“活生态”、“全生态”,同样出现了严峻的问题。当一个人当街倒下而少有援手之时,这种文化和社会生态堪称良好?当个别官员为了老板的利益眼睁睁望着失地农民自焚,这种政治经济生态堪称良好?非也!非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将其融贯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事不宜迟了!
首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贯于经济建设。管理经济学有一个短板理论,水桶的水平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就必须将低等收入和最为贫困的人群“补”起来。他们的荷包不鼓,小康就不“全面”,中国就没有整体步入小康社会。十八大不仅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而且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的目标。实现这一经济目标,制度的作用十分关键,改革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格外重要。比如,对于失地农民,如果仅仅以土地房屋补偿、低保、优先聘用打工就了却从事,那有朝一日经济危机或者企业倒闭,那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土地上的农民不就成了流浪汉么?土地,那可是农民的保险啊,是世世代代永续利用取宝的乌金矿、黄金库,怎么能够在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中说没了就没了?如果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并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以此拥有基金,那也许就是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种创新完善,是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一种创新完善,也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十八大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绿色高效产业,让农民合作组织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第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贯于政治建设。还是以大规模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中的农民失地为事例解读。当我们党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以后,党的依靠对象和工作方针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先前,革命党时,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大众,革资产阶级、地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命。取得政权后,革命对象不复存在,执政党依靠的是广大群众,包括资本家。工作方针应该是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各阶层的利益,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包括十八大指出的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认为,农民是弱势群体,与老板相比,其活动能量、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远远不及。作为执政党,党领导的政府,既要鼓励支持老板合法的市场活动,又不能站在老板的立场损害农民的权益,产生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统筹兼顾,谋求共赢。真正按照十八大要求的那样把握,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第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贯于文化建设。钱穆先生认为,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十八大将文化提到强国的高度,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一种金之音石与琴瑟合鸣的文化生态。这就是宏观、中观和微观主体的精气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比“存菩萨心、念道德经、取耶稣义、做共产党人”更加接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时代概括和中国凝练,是祖国文化生态树上的错落有致的三枝、琳琅满目的十二花果。我曾问一些城市人,他们和农民相比,谁更有文化、更讲文明。他们无以言对。当我在城里敲门讨一口水喝的时候,得到的是猫眼光亮一晃,便无声无息。而在农村,那天在鄂西山区的郧县,我不仅喝到水,还有饭吃,农民还坚持不收我的钱。在北京那场大水漫过头顶的时刻,跳水救人的大都是农民工。十八大倡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倡导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清冽的甘泉滋润大地,必将让中华美好的文明不仅在港澳台地区、在新马泰国家发扬光大,而且要在祖国大陆生根开花结果。
第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贯于社会建设。社会生态不仅是农村的熟人社会的道德生态,也是城市生人社会的法律生态。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大规模人口转移、城镇化方兴未艾的过程中,不能成为缺德无法的夹生半熟的不伦不类的社会。十八大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但也特别强调了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对此,在中国广大农村建立乡规民约,恢复美德家教,并且在城市社区中推行,也应该是良好的社会生态建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