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资本进入国内医疗领域的空间被进一步打开。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公开场合表示,欢迎民营资本和外资企业参与卫生相关产业,政府将为其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事实上,公立医院仍然在目前国内医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诚信度偏低的民营医院与价格昂贵的外资医疗机构都不是平常百姓之首选。这一市场格局在客观上导致了公立医疗资源稀缺的局面,看病难顽疾随之产生。恰因此,增加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成为化解各种矛盾的根本之策,而公平市场竞争、强化约束机制等配套举措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
在当前医疗市场中,民营医院往往难以博得病患的充分信任。这些医院大都从上世纪80年代江湖郎中、赤脚游医的形式起家,经历90年代小诊所模式的发展,直至2001年才真正告别灰色地带走入市场。其中,福建“莆田系”民营诊所最为人们所熟知。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关于民营医院虚假宣传、拙劣医技、高价售药等负面新闻经常遭到媒体曝光,其市场口碑不尽如人意。为此,民营医院不得不通过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攻势吸引病患。而为了生存,民营医院又需要千方百计地从就医病患手中赚取更高收入,以此抵补高昂的营销费用。许多民营医院正是在这样的经营思路引导下,最终走入作茧自缚的死胡同中。与此同时,外资专业医疗机构正在成为医疗系统的另一个极端。这些医院往往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技术优良,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套餐,但与高质量医疗服务相对应的高收费却将普通病患拒之门外。以某外资妇产科医院为例,在此生产的孕妇可以享受到丈夫陪产、产后配套餐点、新生儿庆生等温馨服务,但也要为此支付10万元甚至更多的就医费用。显然,这些外资医疗资源只能为高端收入群体所独享。
民营医院与外资医疗机构补充作用的弱化,形成了当前公立医院强势垄断格局,后者已占据了9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结果就是,大型公立医院经常面临人满为患的尴尬,一些专家门诊甚至“一号难求”,黄牛倒号现象猖獗。需要指出的是,竞争是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的基本市场因子,这在医疗领域同样适用。公立医院在竞争压力弱化的环境中,提升服务品质的动力难免不足,医生态度冷漠、诊断报告字迹潦草、排队候诊时间过长等问题随处可见,老百姓看病着实成为一件令人头疼的难事,日益升温的医患矛盾亟待得到正视。
应当看到的是,多元化发展是提升我国医疗服务品质的必然之举,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正如陈竺部长所言,民营与外资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全方位支持,提高医疗市场资源供给规模与服务品质离不开有形之手的调控。其实,无论民营医院信任度缺失还是外资医院服务市场狭隘,皆与未得到公平政策待遇有关。与公立医院在经营运作、规划布局、硬件投入等方面均能得到财政扶持并享受免税待遇相比,非公立医院的境遇大相径庭。后者不仅完全依靠自身资本实力运营,而且还承担了较高的税负。虽然近年来它们陆续享受到了免征营业税、降低企业所得税为25%等优惠,但仍难以与公立医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更为关键的是,在理论上只有被认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才能获得医保定点资格。受到这一政策红线的排斥,非公立医院得以入围者寥寥,是为其市场份额难以有效扩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我们在呼吁政策为民营及外资医院松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市场化监督力量的培育工作。行政惩戒往往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且不可能做到全面覆盖,而市场第三方监管则可以弥补政府行为的不足。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医疗市场也经历了由政府直接注资、实施医疗救助计划、到如今允许营利性医院大力发展的轨迹。与此历程相伴的是,美国民众保险意识的提升以及医疗保险机构的快速成长。由于美国公民看病所需大多由保险机构向医院支付,具备专业知识、熟悉行情的第三方对医院服务与收费水平形成了外部监督,其用脚投票的选择权对医院行为形成了事前规制。
政策助力医疗服务公平竞争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