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引子


开学了·引子

开学前几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从什么地方入手开始这学期的“经济学说史”教学?我希望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话题,引入对学科内容的介绍。

陆陆续续想到的几个方案被否定了。开学前一天,在焦虑中想到汪丁丁的《经济学思想史》,前几个学期我都从这本书中得到某些启示。

果然开卷有益。看到第一讲的标题《日常生活与经济思想》,思路就被打开。就从日常生活说起,从前些天看过的几档电视节目说起。

两三个星期之前看过的“非诚勿扰”之“加拿大专场”的一段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位四十多岁的华裔,原来在加拿大从事某种实业,很有成就,在业内有一定影响,也赚了不少钱。有一天一位音乐家对他说,你身上有着某种特质,是常人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你的男低音。一百个人当中最多只有一个男低音。而且,男低音的艺术寿命很长,到了八十岁都可以唱。于是,这位男低音先生放下自己已经成功的事业,开始拜师学艺,走上艺术之路。

女嘉宾们的提问中,大多表示了不理解和不认同。你有着好好的事业,有着大把赚钱的机会,再在本行干几年就可以退休享清闲了的,何苦要放弃事业,走上这条不确定的崎岖之路。“成功”是人们对人生进行评价的一般标准。一个人放弃已经得到的成功而进入前途未卜的新领域,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男嘉宾没有得到认同,失败退场。主持人的评论,也持有与女嘉宾基本一致的立场。

我所想到的是,世俗的“成功”评价可能是有问题的。我们今天通常将金钱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和标准,但人生的意义是丰富的,至少不仅仅是金钱。如果我们所有的人只为金钱而奋斗,这个世界就是灰色而单调的,对于个体来讲,没有色彩的人生的意义至少是不够丰富的。如果男低音确实有着某种天赋,他努力挖掘这种天赋至少在实现生命的丰富价值的意义上是值得鼓励的。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来讲,多一个成功的商人意义不大,多一个成功的男低音歌唱家却意义重大。我们何苦去期待一个单调的世界,一个灰色的人生。

还是“非诚勿扰”。上一周的节目中,来了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小伙子活泼阳光,睿智机敏。最后他也没有得到女嘉宾的认同和欣赏,独自离场。那位习惯于自以为是并好为人师的主持人的评价中,将该历史老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事业上的不成功。他说,该老师虽然学识渊博,教学良好并深得学生爱戴,但是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能够融合到社会中。比如,作为老师,他的教学虽然深受学生欢迎,却得不到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同。他告诫这位老师转变工作和生活的思路,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工作和生活的成功。

又是世俗的“成功”观念!真恶心。我一直怀疑那些知识极端匮乏,境界极端低下,情趣相当菲薄,思路相当狭隘的家伙有什么资格来充当青年人的导师。说实在话,就我的理解和认识,那位历史老师的思想境界要远远高于那些傲慢的女嘉宾以及那位庸俗透顶并无耻透顶的主持人。

好在现场还是有明白人。主持人的话音刚落,一位现场观众要过话筒,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说,历史老师有着渊博的知识,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着对学生的关切,有着自己独特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就足够了。他没有必要改变什么,没有必要去顺应什么社会潮流。他的独立而独特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世俗的成功观念,对于某些人有价值,但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价值。对某些人来说,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可能比成功更有意义。

娱乐节目就是娱乐节目,没有必要对细节过于认真。不过,我相信,节目中呈现的某些东西,比如关于成功的观念,比如对于物质的态度,等等,其实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这种现实反应一点也不娱乐。

我想说的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商品化的进程中,我们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物质在日益丰裕,建设在蒸蒸日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在我们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和个人的金钱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失去了很多东西,失去了很多我们作为人的存在而需要的很多东西。如果我们就一直这样往前走而不停下来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己,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彻底失却自己。

上周看过一档凤凰卫视的时政评论节目,让我对经济学感到可悲甚至羞耻。

在“一虎一席谈”讨论钓鱼岛问题的论辩中,出现了一个很不和谐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位自称“经济学家”的家伙。在群情激奋的人们讨论如何看待日本的购岛行为以及如何应对如何处置的过程中,“经济学家”的言论让人反感令人恶心。

“在对待钓鱼岛问题上,我们要克制,要节制,要理性,不要恶化与日本的关系;恶化两国关系对大家都不利。”

“抵制日货是没有意义的。经济学讲交相利的原则。贸易不仅对日本有利,对我们也有利。抵制日货损害的不是日本人的利益,而是我们自己的利益。”

“你不能真正抵制日货,我们的身份证就是日本人制作的,或者是用日本人的技术制作的。”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钓鱼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我们既不能到岛上旅游,也不能到岛上开发房地产。钓鱼岛对于增加我们的GDP也没有什么意义。”

“要对爱国主义保持警惕,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害国主义。要对民族主义保持特别的警惕,民族主义就是民族自残主义。”

……

够了!都是经济学“自由主义”和“自利主义”的陈词滥调。在这些“理性”的“经济学家”眼里,除了狭隘而自私的物质利益,没有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国家和民族是虚构的,个人才是真实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利益都是谎言,唯一可以依靠只是个人利益。这一切,其实就是野蛮而鄙俗的狭隘的“功利主义”,它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精髓,是“主流经济学”的最高价值观。

经济学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或者说不仅仅是这个样子。斤斤计较的个人主义的物质至上的经济学本来只是经济学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流派。只是因为这类经济学在历史上的成功,它们成为主流的经济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构成内容,于是才有了今天这样局面。——登堂入室的经济学家竟然是如此猥琐如此荒唐如此无耻的形象!

人类本来的形象并不是这样的,除了追求物质成功之外,他们还会追求其他价值;经济学本来也不是这样的,在成本收益分析之外,它还考察关于人类幸福的种种构成因素;经济学世界里的人们也不仅仅是只有动物本能的经济人,他们的效用函数中除了金钱之外还有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些内容,这些可能超越“主流经济学”狭隘视野的东西,是“经济学说史”可以告诉大家的。

开学了。以上就是我第一堂“经济学说史”的引子。

20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