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开怀吃吧!
7月2日,昆明。
那天刚进昆明市区,我发现这里的胖妞多了。
心里有些惋惜,青春年少好时光,为什么不注意保持自己窈窕娇美的身材,何苦将自己弄得跟水桶和面袋一般?
呆了一天之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在昆明这样一个每一条小巷都飘荡着奇异的香味,每一家小吃店的旗幡都写着诱人的美食故事的城市,你让她们或者他们不尽情地张扬地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岂不残酷?
所以,还是自然一点人性一些,当吃就吃,该胖就胖吧。
我年轻时离开云南,已经很多年了。
可是,我的味觉和食欲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过云南。土豆、红豆、火腿、豌豆凉粉、汽锅鸡、过桥米线、小锅米线,……这些东西一直就在我关于食欲和味觉的记忆的最深处,埋藏着潜伏着。适当的机缘下,它们会发酵,会苏醒,会跳跃,会歌唱。每当此时,强烈的乡愁既让人惆怅又给人满足。
离开云南后的前二十来年,我一两年才回去一趟。每一次回家都是食欲和味觉大放异彩的狂欢,每天都在吃不同的东西,每天又都在吃相同的东西;每一天都这样度过——或者在吃,或者在想着吃或者讨论吃或者准备吃。每一次回到昆明就开始冲动和狂喜,每一次离开都免不了悲伤和惆怅——从舌尖到胃部,从消化系统到心灵深处。
今年四月有事回云南。临回来那天中午,当地领导请客在市中心一家高级酒店进的餐。出门后偶一抬头,一座古色古香红墙黑瓦的房子上面巨大的红色牌匾上大书着“老两口豌豆凉粉”几个字。凉粉!凉粉!仅就这两个字就可以让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了。在我的美食记忆中,凉粉一直埋在最深处。它的那种奇妙的味道无法言表,我只知道那是我所中意和喜爱的最别致味道,离开云南很多年后,那种味道依然初恋般埋在我的味觉记忆中。那一次,因为特殊情况,我与之失之交臂。
这次回来,有很多很多理由,其中一个无法言与他人的,就是豌豆凉粉。那种味道离开我的舌尖很多年了,我的食欲像期待爱情一样期待着。于是,离开昆明赴怒江之前,我特意留下一个下午的时间,安排与豌豆凉粉的约会。我甚至有这样的想法——这段时间去怒江是相当危险的,频发的地质灾害随时可能带来不测。不过,能够饱餐一顿豌豆凉粉,就算遭遇不测也可以少了很多遗憾!
我站在售票窗口前踌躇了半天。那豌豆凉粉的品种实在太多太多,每一种名头应该都是不同的作法也有不同的味道,大部分品种我都没有听说过,而且,那些名称都很动听,既有色彩又能引起舌尖和味蕾的共鸣。
我颤颤悠悠要了一份脆哨凉粉和一碗木瓜汁。所以颤颤悠悠是因为操作间飘来的奇异的香味已经使我的食欲活跃起来了。看服务员调制的时候,凉粉那特殊的浓郁香味儿已经悄悄侵入我的心扉,心灵在震颤,味觉在跳跃,羞怯的味蕾也开始欢呼。
脆哨是炼猪油后留下的油渣,既香又脆。脆哨的脆性与凉粉的柔软搭配,实在是相得益彰,实在是天作之合。当凉粉轻轻地贴过嘴唇和牙齿,划过舌尖和舌苔而进入食道的时候,感觉到不仅消化系统,甚至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在期待着,张望着,进而满足地欢呼并跳跃起来。一霎那间,我感动得浑身都是鸡皮疙瘩。
有人说美好的味道是记忆中的味道,而豌豆凉粉的味道在我的味觉记忆中已经被压抑很久很久,今天,农奴终于翻身得解放了!
在怒江的几天,食欲和味觉稍稍受到抑制和疏离。怒江的山水是那样的壮美,人文是那样的灿烂,心灵一直被激荡着,被震撼着,一时间,味觉的存在被遗忘了。那些天,我的主食就是饼干和水。
回到昆明,味觉又开始活跃起来。似乎每一条小巷都在伸手欢迎我的归来。在市中心的南屏街住下,虽然住宿贵一些,但临近的几条街都是小吃店集中的所在。到了昆明,我的行动就主要受食欲支配了。简单梳洗之后,直奔建新园,那是我最中意的过桥米线店。每一次回云南,我都要至少去那里吃一次过桥米线;如果有一次没有吃到,下一次回云南的时间就会提前。今年在老家过完年回来,就因为在昆明没有吃上过桥米线,于是四月份又回了一次。
在怒江的时候,与从湖南去的背包客娟子聊天,说起过桥米线。她说在昆明火车站一家小店吃过过桥米线。我问那是建新园还是桥香园还是宜鑫园,她说都不是。于是我就好好给他普及一下昆明的美食常识。“昆明有很多小吃,但不是随便什么小吃都可以随便找一家店吃的。做得好的做得有特色的当然是那些专门店,比如吃汽锅鸡可以去福照楼,吃豌豆凉粉可以去老两口,至于吃过桥米线,就只能选择建新园桥香园或者宜鑫园了。我经常去的是建新园,感觉那里的味道比较朴实,环境也算安静。总之是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
吃过米线,一路踱向翠湖。这个闹市中的安静的所在因红嘴鸥而出名。有过很多关于人与鸟的动人的故事。坐在喂鸟老人的塑像边,一边整理这些天的游记,一边海阔天空遐想。
不到中午,感觉胃里又有些空间了,于是又踱向南屏街。走进老两口凉粉店,要了一份十锦凉粉,一碗木瓜汁,还加上一碗稀豆粉。虽然前几天才来过,再次见面时还是有些兴奋,我居然说“给我一份十锦木瓜汁”,引来服务员莞尔一笑。
那些美丽的味道再次浮现,那些美妙的歌声再次唱响。所有的器官被调动起来,演奏出一首舒缓而激昂的乐曲。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坐在对面的一对来自山东的年轻夫妇向我打听在昆明吃小吃的窍门。我当然乐于传授这些东西。关于小吃的心得是我最得意的知识。于是将前些天跟娟子讲过的那一套又兜售一次。
吃过凉粉回到宾馆休息,边看书边看电视边胡思乱想。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似乎还有什么东西没吃到,似乎总有什么小吃的幽灵在舌尖游荡。于是出门,再次来到小吃店林立的街道。每一家小吃店都飘出别具特色的香味,每一种香味都有着摄人心魄的魔力。可是,我的胃容量毕竟有限,即使还能吃,也只能吃哪种我最向往的美味了。
看到一家店子的招牌上写着“豆花米线”几个字,终于明白,我的胃所期待的,就是豆花米线。去怒江之前,在草帽客栈附近的福华园,我平生第一次吃到了豆花米线。同其他小锅米线做法唯一的差别,就是加入了一小碗豆花。那种奇异的食料的组合与味道的配合,让我的味觉得到一次美妙的经历,收获了一次美妙的体验。我无法描述那种味道,那种感觉。——我的胃不善言辞,但它会感动,会感恩。一碗豆花米线很快见底,意犹未尽。机会留到下一次吧,下一次的豆花米线依然还会美妙。
回到宾馆休息了一会儿。太阳下山了,天气凉快下来。
再次上街闲逛。进入另外一条小吃街,才发现这是一条专门卖米线的街巷。各种各样的米线,砂锅米线、羊肉米线、狗肉米线,……每一种名称意味着不同的食料和配合,不同的作法和吃法,不同的营养和味道。那些深入而细致的差别,只有那些真正的老饕才能理解和把握。而我,尽管还没有,但却一直向往着成为这样的食客。此时,我所抱怨和不满的是,为什么我只有一个胃?如果我有双份的胃,不就可以品尝双份的美食了吗?
小店里热火朝天开怀大吃的,有一群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和女孩。看他们吃得开心和快乐,我竟感到一丝欣慰和满足。孩子们,好好吃,快快吃,多多吃,吃得胖乎乎的,多可爱啊!
吃吧吃吧,吃胖了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