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里的寒


  当下中国的语境里,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或应当怎样去理解这个人群?既遵循一种历史发展的脉络,又顾及繁复层叠的社会和政治肌理……似乎变得更加有难度了。在这种背景之下,郑阔新近完成的纪录片《暖冬》并未提供一个答案——这是困难的;他用一种更接近于现象学描述的方法,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可用来分析和思考的个案。

  2009年冬季,某区政府向一些艺术区下发了拆迁令。最主要的也是后来激起了强烈反弹的几个,包括正阳、将府、东营和008艺术区。《暖冬》记录的正是这些区域。艺术家们被要求在八日内离开哪怕有20年租约的工作室,且得不到任何补偿。我们看到了包含暴力、无序、短兵相接的现场,以及这些艺术家们聚集起来,有时将愤怒转化为艺术行为的反抗。在这个多少年来北京最严寒的冬天,他们在艺术区的门房轮番值守,或直接躺在开发商派来的推土机车轮下,同时也在废墟里身披大衣,站成一排,沉默抗议,或裸体屈身在瓦砾间做行为表演……

  这些场景一度通过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也因此成为一个公共事件,一时沸沸扬扬;后来发展到某个阶段,在权力部门的制约下,又集体销声匿迹。其实艺术家们的抗争并没有停止,他们只是变得更加孤立;他们内部的关系也在不断分化,日益复杂。不仅因为看法的差异,更涉及到名分、地位……他们以为或相信,今日的行动会被载入艺术史,所以谁是其中领袖变得至关重要。当其中的少部分人终于采取了最不被容忍的行动之后,这场维权行动戛然而止。政府很快就介入其中,先是通过其他艺术家的表达了解到多数艺术家们的真正诉求,接着扮演了一个中间调停的角色。于是,开发商同意赔偿,艺术家、政府、开发商三者之间的矛盾由此获得解决。

  令人惊奇的是,影片并没有到此为止。接下来,用另外一半的篇幅,它让我们看到了008艺术区,拿到了补偿款的艺术家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维权过程中的五个骨干,自行决定扣留和私分一大笔补偿款,围绕着钱的纠纷由此展开……影片结尾,一年将尽,人去屋空的艺术区,已是蔓草荒烟,他们之间问题的解决,似乎还遥遥无期。

  艺术家们将他们的维权行动命名为“暖冬计划”,这是这个纪录片片名的由来。郑阔没有简单地去记录维权的过程——讴歌式的、缺乏个人视角的。他以访谈和现场的拍摄为基础,呈现这群有特殊身份的人的抗争行动。

  最近十年的独立纪录片,有关拆迁的作品蔚为壮观。郑阔所拍摄的当事人,显然更多自觉和行动的勇气,他们把争取自己权益,与自由、基本权利等价值联系在一起;显然他们是一些有精英意识的人,尽管现实情境也常令他们感到无奈和无力;而且从一开始,他们就自发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群体,正是这种集体行动的能量,为政府介入后的解决方案,提供了积极的动力。

  作为群体的抗争,无论他们内部有多少论争和分歧,这种行动的现实意义都已凝结在那里,无法被忽略。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纪录片更进一步让人看到了这个事件的结局,它最后转化成了什么。这种转化,包含了无尽的悲哀,也让人困惑。它让人看到与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境况有多么不同——极权和市场具有的分化和消解力量,如何完成了对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的塑造。在那些身体的行动和众说纷纭背后,隐藏着可辨析的真相,关键是,这种社会和人的真相,似乎没有被改变的任何途径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