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进重点镇对口联系工作的几点建议
2000年9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的重点镇对口联系工作,既是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小城镇、大战略”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三个代表”在小城镇建设实践上的具体体现和进行民情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开展近一年来,对于加快湖南省小城镇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少数重点镇和对口联系单位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目的不明,重点镇对口联系工作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尚不统一,工作上消极被动
按照对口联系工作的要求,对口联系第一年的工作重点是协助重点镇做好规划,但少数重点镇认为,小城镇只有这么大,对于未来的发展早就心中有数,做不做规划并不重要,当前关键是要解决资金问题,因而对规划工作不热心,把它当作一项多余的工作,能拖就拖,消极对待。对于省委、省政府要求对口联系单位要以工作大局为重、高度重视对口联系工作的指示精神,少数对口联系单位借口机构改革后人手紧,自身经费困难,工作只是被动应付。个别单位对口联系工作满足于“有时间就联系,没有时间就不联系”;个别单位甚至迟迟没有确定对口联系工作人员,干脆就不和重点镇联系。
2.重点镇期望过高与对口联系单位承受能力存在反差
对于省委、省政府开展的重点镇对口联系工作,大部分对口联系单位把它作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小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试验田”进行探索;大部分重点镇把它作为该镇面临的新一轮发展机遇来对待,纷纷绘制宏伟蓝图,请对口单位拍板、画圈。然而,由于重点镇的建设项目相对较大,加之少数重点镇期望过高,大多数对口联系单位面对成百上千万的工程项目清单,心有余而力不足,普遍存在畏难心理。
3.对口联系工作指导思想尚不明确
少数重点镇和少数对口联系单位由于认识上模糊,工作指导思想与对口联系工作要求背道而驰。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对口联系单位面对重点镇的殷切期望,盲目表态,对口联系工作停留在给钱给物,而对重点镇的长远规划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少数重点镇不注意挖掘自身潜力,把对口联系工作简单地看成是对口联系单位给钱给物,并且镇与镇之间互通信息,给对口联系单位施加压力,一旦发现自己的热情期盼得不到回报,就怪自己运气不好,认了一门穷亲戚,对省直对口联系单位态度不冷不热。
4.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尚缺乏长远眼光
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要突出特色,依靠产业立镇、活镇,但实际工作中,少数重点镇往往是就小城镇而建小城镇,好大喜功,热衷于铺摊子、扩规模以及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建设,对小城镇未来发展重视不够,镇区建设缺乏特色,镇区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和吸引要素集聚的活力,以致个别小城镇出现人气不旺、空房林立、有场无市的尴尬局面。与周边省区对比,湖南省小城镇镇区规模不相上下,但人口规模比湖北、广东、浙江分别少19.3%、12.9%和30.4%。究其原因,主要是湖南省小城镇产业发展不如外省,劳动力吸纳能力弱,抑制了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张。
对于上述问题,作为一名对口联系工作人员,认为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下面结合自己近一年来的对口联系工作实践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以向同仁请教。
1.重点镇对口联系工作有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重点镇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目的,重点镇能否发展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样板镇,关键在于对口联系工作在认识上是否统一、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根据目前的情况,建议省小城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织重点镇与省直对口联系单位开一个座谈会,就重点镇对口联系工作到底该如何开展才能在形式上有新意、工作上见实效进行讨论,以形成共识。同时,建议与省委组织部衔接,就对口联系工作人员的管理、对口联系工作的定位(是否属基层锻炼)、对口联系工作的组织保障等进行规范。只有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措施到位、组织严密,对口联系工作才能做到早见成效,才能最终让重点镇满意,让对口联系单位满意,让省委、省政府满意。
2.突出规划工作,为重点镇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打好基础。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而当前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意识普遍不强,建设布局、功能设置不循章法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基础设施建了又拆,拆了又建,劳民伤财。因此,重点镇对口联系工作要强调以科学规划为切入点,发挥省直部门的智力优势,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就小城镇建设而抓小城镇建设的低层次发展模式,把小城镇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特色统一起来,从整体着眼,通盘考虑,超前思维,突出特色,以确保小城镇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严肃性。
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挖掘当地优势,加强产业引导。城镇化的核心是一个“市”字,聚人为市,化市为城,城是外形,市是本质和核心。也就是说,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依靠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要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要有集聚人气和市气的能力,而不是靠行政命令人为地把农民和企业往小城镇推。农民进城只是小城镇人口数量的简单增加,关键是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没有产业支撑,小城镇的发展只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次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对口联系工作,时间上只有3-5年,是暂时的,而重点镇建设却是长期的、不断的。对于重点镇来说,资金扶持只是一种手段,产业发展和内在动力的启动才是最终目的。只有这样,重点镇的未来才有希望,小城镇才能由“空”变“实”。因此,对口联系单位要以对口联系为契机,突出工作重点,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优势,选准支柱产业,抓住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增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后劲。
4.拓宽思路,全方位筹措资金。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的影响,过去国家对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多,小城镇发展普遍处于低层次发展状态,影响了发展速度。因此,重点镇建设要上档次、上规模,要达到扶优扶强的目的,资金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对口联系单位要发挥行业优势,投入部分资金作为重点镇的规划和产业引导资金。但由于对口联系部门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有些行业优势明显,实力雄厚;有些则基本上无行业优势可言,经费有限。因此,建议省财政专门设立重点镇发展基金,一方面突出重点,对具有区位、资源等优势的乡镇,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倾斜,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增强这些小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对实力较弱的省直部门对口联系的重点镇进行适当的支持,以避免因对口联系部门实力悬殊而诱发的对口联系工作上的不平等竞争。二是引导当地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推向市场,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行为市场化,按照“我规划,你投资,你受益”的原则,通过借用民力,挖掘地力,盘活闲置资源,参股分成,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进一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基础在乡镇,关键在县(市)”的指示精神,出台过硬措施,调动县(市)、镇(乡)发展小城镇的积极性,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写于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