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构建科学发展长效机制


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构建科学发展长效机制

 ●    陈 宏 

中国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2012年国际贸易增长仍呈放缓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方式转型要更多地依靠内需。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需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391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达16.1%。2012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537亿元,同比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据商务部监测,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7月份同比增长7.8%。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的作用不断加强。

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贡献率则由2002年的7.6%转为负4.1%。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了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内需潜力巨大。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但总的看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8月14日,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

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增长点,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潜力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相对来说,服务业发展滞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0%—70%,而我国仅为43.5%。

当前,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支持中小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要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我国信息服务业、快递业等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等迅速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我国正在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并自2012年10月1日起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有效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农村需求的重要途径,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为扩大内需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尽管这些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并在近两年超过城镇居民,但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实施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政策,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真正使农民想消费、能消费、敢消费。要鼓励信贷资金向农业流动,完善对各类金融机构“三农”贷款的投放考核机制。

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要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积极落实和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切实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相关实施细则。要彻底打破垄断行业壁垒实现放开,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

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解决住房问题是中国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目的之一。要加强房地产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要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行为。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大收入分配在城乡、地区、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调节力度和深度,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可持续增长。要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转型。要针对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科学发展长效机制,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