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头yes摇头no


  点头yes摇头no ----中西文化之差异 叶阳红 

   “点头yes摇头no”,在中国小孩学英语时,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非常形象的教育方法。然而,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它却高度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因为中国人的文字是用各种笔画组成的方块字,采取竖排的书写方式,而西方人的文字是用字母组合而成的,运用横排的书写方式。在阅读时,竖排的文字让人点着头看,横排的文字则让人摇着头看。在人的行为意识上,中国人常常用点头示意肯定,即英文的yes,用摇头示意否定即英文的no。一句“点头yes摇头no”来描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太形象不过了。

  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五千年以前就有在甲骨等物体刻画文字的记载,大多以象形为主。这种文字的特点就是用独立的符号记述某个信息。起初,文字的形状并没有特殊的地方,可长可短,有圆有方,弯斜都行。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些文字过程中才形成了文字的特有形状,方形文字在排列组合时受人喜欢渐渐固定下来。而书写方式则受当时的文字载体限制,纸张是后人才发明的,古人用得最多的是一种称为“竹简”的条形载体,质感与甲骨相仿。条形竹简自然是竖着拿比较方便,因此,竹简上的文字也就竖着写了。这种竖写方式成为习惯以后,无论用什么载体,书写方式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直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人学西方,才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习惯,现代的文字都采用横排的方式。

  竖排的方式,看书时总让人产生点头的动作。这种动作,看似简单,频繁做作,就会慢慢产生积累效应。看着书就点头,无论书中的内容对还是错,都给予赞同肯定,久而久之,人们脑里只有书中的意念,再也没有自己的思维感觉,没有一点点创新的意图了。《易经》、《道德经》、《论语》、《庄子》等等,看着这些书,中国人有谁能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做出正确评价呢?又有谁能够超越书中的意识范畴呢?后人做的只是这些书的注解,注解的注解,或者注解的注解的注解……那些国学教授们在讲解八卦卦象的时候都津津乐道地引用了“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朱熹《周易本义》)这些毫无哲学理念的语言,还声称是周易老师教他们的。难怪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杨振宁先生可能错了,其实,真正影响中华文化思维方式的不是书,不是那些经书圣书,而是写书印书的方式,那种竖排的方式。文字竖排,后人读书看书总是点头赞同,萌发不出一点新意。

  西方人的文字都是横排的,因为组成文字的字母没有太多信息,只能左右组合,书写起来也只有横向排列了。这种横排的方式,看书时总让人产生摇头的动作。正是这个简单的动作,他们在看书的时候,对看到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产生怀疑,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了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方法和一步一步求证的推演方法。无论他们的前人如何杰出、成就如何辉煌,在他们的眼里永远有不完整的地方、有不正确的内容,甚至书上说的有些是错误的。这些现象可以在西方科学发展过程中获得证实,诸如从地心运行学说,到日心运行学说,进而推广到银河中心、宇宙空间,从金木水火四素物质学说,到分子组成学说,进而深入到原子、质子、夸克内部结构等等。

  西方人的文字编排方式给社会带来了高度文明,不过即使西方无数的发现和创建诸如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的规则和理论,最终还是以测不准原理宣告他们的行为没有结果。直到现在,他们无法得知宇宙从哪里起源的,宇宙在膨胀还是在收缩,宇宙的边界在哪里,如果是大爆炸产生的那么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么状态,宇宙除了亮物质以外为什么还有暗物质存在,巨大的黑洞会起着什么作用等等,摇头的动作否定了他们以往的一切努力。

  只有了解了西方的高度文明之后,回过头来才发现,摇头与点头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在追寻着宇宙的统一理论和物质的演变规律。《道德经》早已用文字把物质的演变规律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个太极图足以概括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存在形式和作用方式,不管是亮物质还暗物质、白洞还是黑洞,都被纳入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而《易经》同样说明了宇宙天地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的演变规律,宇宙根本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端。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点头与摇头的动作协调起来,东方的和西方的观念结合起来,通俗地讲就是,该摇头的时候摇头,该点头的时候点头。点头yes摇头no,这个宇宙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