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的“硬”和“软”


  2011年,在实行严厉调控政策的同时,我国加快了保障房建设步伐,到目前为止,已经快二年时间了,保障房建设已成为各地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媒体经常可以见到保障房建设的报道,可是却鲜见保障房的分配。建设与分配,本来是同门两环节,现在是一手硬一手软。硬的环节酣畅淋漓,软的环节隐藏问题。如果不解决好硬与软的问题,保障房有可能与其他众多政策一样,有好的开局,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保障房的“硬”建设

  2011年2月27日,我国提出在未来五年,要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平均下来每年720万套的保障房面积,将占到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面积50%。3600万套保障房,再加上“十一五”期间已经建好的1500万套,意味着到2015年将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家庭可以通过保障房解决住房难题,这是一个件多么令人鼓舞的事情,既拉动了经济增长,又解决了民生。如果按照这样的设想和建设速度,再过十年,城市住房问题就能基本上解决。

  2011年初,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签订责任书,保障房建设只能按时间完成,不得拖延,否则要追究责任。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都如期全部开工。在我国,以这样的力度推行一项决策还不多见,可见中央决心之大。

  各地也不敢怠慢,一片片保障房拔地而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房1043万套,基本建成432万套。2012年8月12日,住建部网站公布了今年保障房的建设进展情况。今年1-7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房新开工580万套,开工率为77%,基本建成360万套,完成投资6600亿元。

  一年半的时间,已经建成了793万套,到今年低将建成930万套。如果按照每户四口之家计算,可以解决3720万居民的住房问题。

  可见,建房子抓得很硬、很快,可是几乎看不到,也听不到分房子的消息,分配环节又很软、很慢,用我们听惯了的说法,叫做“一手硬、一手软”。

  不过,保障房肯定是建了,房子也肯定是分了,但如何分?怎么申请?哪些人可以申请?总是那么朦朦胧胧,似雨似雾又像风。唯一不变的是,房子肯定是分出去了。

  保障房的“软”分配

  保障房的概念很庞杂,包括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拆迁安置房等等,每种房的定位和服务对象都不一样。概念一多,老百姓就容易昏;分配环节虽然有五道程序、四道把关、三榜公示,看似很严密,照样经常被搅浑;受理申请的单位是住建局、房管局、保障局,还是什么局,老百姓也搞不清楚,怎样申请就更加拎不清。

  经常有媒体报道,保障房小区有豪车出入,保障房小区有出租房的广告,保障房小区变身福利房小区等等,都直指保障房存在的问题,不管这些报道中水份有多大,但风起于青萍之末,说明保障房分配环节存在诸多问题。

  只要有质疑之声,改进保障房管理工作就没有结束。如今,有的地方保障房的分配,又掺进了新的内容,成了对外来投资者的奖励,成了招商引资的工具,这些都背离了保障房的目标,没有体现保障房救济穷人和分配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保障房里最容易被趟浑水的是经济适用房,其次是限价房。媒体上所说的出了问题的保障房几乎都是经济适用房。如今经济适用房又穿上了保障房的外衣,出的问题就更加具有隐蔽性。

  保障房的趟浑水

  2004年,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按照这个办法的规定,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经济适用房一般是60到90平方米的房子,由政府划拨土地,减免税费,是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的可以买得起的住房。这样的房子不以挣钱为目的,价格是成本价加上微薄的利润,所以房价非常便宜,几乎是市面价格的一半甚至再加一半。这样的住房看起来是符合穷人利益的住房,可是问题多多,出了什么问题呢?

  出的问题是分配不公,管理不到位。一些符合购买条件的人买不到房,而买到房的人又不符合条件,造成老百姓意见很大。

  按照规定,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要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具有当地户口;二是家庭收入符合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三是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当地的住房困难标准。

  尽管申购经济适用房条件列得清清楚楚,可是在巨大利益的诱使下,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和有特殊背景的人甘冒道德风险购得了经济适用房。媒体所报道的经济适用房内有豪车,被团购、被出租,就是这样产生的。

  经济适用房子上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浑水摸鱼,一类是欺世盗名。

  欺世盗名是打着经济适用房的名义,干着不是经济适用房的勾当,结果是经济适用房变成了福利房,这样的经济适用房让有房族更加锦上添花。

  另一类是浑水摸鱼。在现阶段,要想把一个家庭的总资产都搞清楚,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家庭总资产名目繁多,包括家庭拥有的不动产、动产、现期收入和有价证券。不动产是与土地不可分割的资产。动产是可以搬动的财产,包括机器设备、车辆是动产。现期收入是一家的工资收入、第二职业收入,股息、分红、存款利息、房屋出租的收入等等。有价证券,是指存款、股票、国库券、基金等。要把一个家庭这些都搞清楚困难实在太大,用李白的话说是难,难于上青天。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信用档案缺乏,管理部门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准确核实一个家庭的真实资产。现在所说的中低收入家庭,其实是一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要想搞清楚还真不容易,有的人有钱并不张扬,有的人没钱却很张扬,我们不能说张扬的人就有钱,不张扬的人就没有钱。

  由此导致在分配经济适用房的实际操作中,一些不符合购买条件的较高收入家庭鱼目混珠,也买到了经济适用房,而一些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中低收入家庭却没有机会,这种购买者错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人说,现在有公示制度,把通过初审的人都公示出来,不符合条件的可以举报。听起来好像很科学,其实很不科学。现阶段实行的是“民不举,官不究”的制度,没有人举报,就顺利过关,有人举报,才会去调查。更何况目前的公示,有的部门似乎在刻意躲避社会监督,公示环节患上了“节假日公示综合征”。

  平常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连自家对面住的是什么人都搞不清楚,又有谁一天到晚去盯着别人家的资产,非要举报别人呢?每次公示期间,收到的举报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能买到经济适用房也就不足为奇了。

  买到经济适用房后,过五年只要补一部分差价就可以上市出售,即使是补了差价后也比商品房便宜得多,所以有利可图。

  经济适用房分配不公的问题在各地普遍存在,建设经济适用房本来是一项民生工程,现在几乎都成了问题工程。

  保障房就是兜底房

  由于问题太多,重庆市从2010年开始,取消了经济适用房,取而代之的是建设廉租房,这是个很好的思路,值得各地推广。

  廉租房面对的是最急需住房的人,比方说,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包括城市低收入者,也包括大学生、进城务工者、退伍军人,他们是最买不起房的一群人,即使是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他们需要有廉租房,从廉租房起步,逐渐积累起买房的能力。如果连这群人都解决不好,我们就更谈不上让每个人有住房和好的居住环境了。

  富人不用担心他们去骗租廉租房,廉租房一般面积不太大,你请他去住他也不一定去住,何况还要付租金,所以廉租房制度比经济适用房制度好。现在的保障房概念太复杂,包含的内容太多,内容太多了,就不好管理,就容易出问题。

  要解决保障房的分配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一是引入阳光公示制度。从建房计划开始就进行公示,然后公示建设地点、建设进度、户型、申请条件、申请情况、摇号情况等环节,让城市居民、外来打工者、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个城市在哪里建设保障房?建了多少保障房?准备建多少保障房?怎么分配?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在保障房上也不例外。

  二是合并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概念,废除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单列拆迁安置房。保障房就是为低收入者提供保障的房屋,保障房以租起步,先租后售,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保障房的租金名义上还按市价计算,房租以补贴的形式发放给租房者,以后租房者自己购买了住房,只要停发租金,房子就可以退出来,再周转给其他需要的人住。

  三是像人口普查一样进行住房普查,建立购房者信息库,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申请保障房。既然一个家庭的总资产不好查,干脆就不查了,只查住房的情况,查住房容易做到,因为买房子都要凭身份证。有住房的人就不能申请保障房,申请了保障房的也要退出,把保障房让给真正需要的人住,循环使用保障房,提高使用效率。

  四是对骗购骗租保障房的实行严惩,这方面可以学习新加坡的做法,不仅罚款,最高可处6个月监禁。

  五是逐渐实行普惠制。目前的保障房大多只面向城市中的低收入居民,这还不够,要面向所以参加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包括外来打工者、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等,让大多数人都能从保障房中得到实惠。目前正是因为保障房数量太少,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如果到处都是保障房,也就用不着去骗租骗购了。按照我国建设保障房的计划,保障房数量将以每年720万套的速度增长,完全可以有条件实行普惠制,远期再过度到保证每一位国民至少享有一次购买保障房的机会。

  毋庸置疑,我国的保障房制度是一项好的政策,无论拉动经济,还是惠及民生,都是好的政策。问题是,好的政策也会被掺沙子。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从来就不缺少好的政策,却缺少好的执行环节。尽管我们的政策多而全,尽管我们的机构繁而杂,但是所有的制度设计都不如一缕阳光有效。让制度在阳光下运作,让权力在阳光下制衡,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我们又何必舍易求难、舍简求繁、舍近求远呢?

  建设保障房是百年大计,保障房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在这个怀疑一切的时代,信心比黄金贵,保障房是提振民众信心的重要契机。我国已经在建设保障房上迈出了一大步,能否果断地再迈出一大步,在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