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地方版4万亿


  世上有一种痛苦是事情还没做,就被普遍质疑。各地政府正在遭遇这种痛苦。

  目前打开任何一家媒体,扑面而来的都是对地方版“4万亿”投资的种种质疑。什么 “谨防带来泡沫”、什么“债务危机”、什么“病急乱投医”、什么“投资的隐忧”、什么“绑架银行”、什么“政绩秀”等等,到处都是。

  主要依据是,贵州省、长沙市、广州市推出的投资项目分别涉及到3万亿、8292亿元和2000亿元投资,以及各地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稳增长的政策。例如广东省7月2日出台《关于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工作的若干意见》,宁波市7月16日出台《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南京市7月23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等。还有今年上半年,全国有26个省(区、市)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被媒体解读为继2009年我国启动“4万亿”投资以后,地方版“4万亿”投资轰然启动,各种质疑之声如击鼓传花般蔓延开来。

  其实媒体对地方版“4万亿”投资存在着严重的误读。之所以存在误读,是因为对地方抓经济工作的方法不了解。有关促进经济增长的文件,各地每年几乎都要发,尤其是当企业普遍面临困难的时候更要发,目的是帮助重点企业解决困难,只不过是文件没有上网公布而已。

  今年上半年,全国有26个省(区、市)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能代表各地的投资在大跃进,这只是统计数字上不够完善所致,各省市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呢。

  每年各地都要排年度投资计划,每五年要排五年投资计划,这些投资计划是以投资项目库的形式出现。每年各地都要筛选和充实当地的投资项目库,然后从中筛选出一批重点项目。有的重点项目是为了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有的是向社会进行招商引资,有的是为了确保已开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投资项目库是一个投资指导计划,并非指令性计划。这样的计划一般是由地方发改委来做,各省、市、县都要做,各省的项目计划都在2万亿以上,各市的项目计划都在千亿元以上,各县的项目计划都在百亿元以上。如果把这些项目计划累加起来,何止4万亿,400万亿也不止。

  关键是,那只是一个项目投资指南和经济工作导向,主要目的是为了“跑部钱进”有重点、招商引资有方向,并不代表就能立即实施,更不代表各地拿财政资金去投资。以上案例中,只不过是贵州省、长沙市、广州市等三个地方的计划被曝光,以至于惊诧四方,被媒体解读为地方版“4万亿”投资轰然启动。

  在投资项目计划中,大概只有10%是政府财政需要投资的项目,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是交通、生态、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其他项目都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完成,招商对象一般是央企、民资和外资。

  以长沙市为案例。报道称“7月25日,长沙市政府对外发布2012年重大推介项目195个,总投资额达8292亿元。”这是长沙市向社会推介的项目,主要是为了招商引资。告诉外界,长沙市最需要这些项目和重点支持这些项目,并不是长沙市财政投资这些项目。像这样的发布会,长沙市和其他各市每年都会做。

  有媒体说“与8292亿元投资额形成反差的是,长沙市去年全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688.11亿元,8292亿元的投资额是财政收入的十多倍”。这是理解上的偏差,因为8292亿投资计划根本不是财政投资,主要是招商引资项目指南。

  推介的项目实际上也很难落实。根据长沙市政府和发改委网站上的信息,今年上半年,长沙市本地开工项目共计137个,完成项目工程投资约125亿元,这才是真实的情况,长沙市不可能完成8292亿元投资,就像一个企业谈十次生意,只有一次成功一样。

  所谓“4万亿”已经成了一个专业名词,意思是政府为了保增长而实施的大规模财政投资计划。媒体所担心的是地方“4万亿”投资会产生经济泡沫。

  各位尽管放心,在目前的集权管理体制和分税制之下,地方上根本没有能力启动“4万亿”,即使中央默许,地方也没有这个能力,只有中央才有能力启动“4万亿”。

  在我国,投资实行的是审批制,尽管有的项目实行的是备案制,其实同审批制没有什么区别。一般情况是,小项目到市发改委审批,大项目到省发改委审批,更大的项目到国家发改委审批。

  国家发改委掌握着重大项目的审批权,不是地方想投资就能投资。国家发改委网站每月都要公布投资项目审批信息,要了解地方大项目的开工情况,只要查阅国家发改委网站的审批信息。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项目审批井喷的情况,也就意味着各地没有出现投资大跃进。

  应该说地方都想加大投资,地方每年抓经济工作的重点都是抓投资,因为毕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立竿见影,眼下考察地方干部政绩还主要是看发展速度,所以地方抓投资的积极性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地方真的想增加投资,也不那么容易。

  首先政府早就不准投资经营性项目了(个别项目有例外),其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像交通、电网和生态保护、水利工程等项目,都是争取国家投资。如果国家不投资,地方没有能力单独投资。有的项目地方按照一定比例配套资金。地方单独投资的项目大多是城市基础设施和乡村道路。

  地方想投资也没有钱。有人说,地方会发债。根据新的预算法,地方是不准自行发债的。即使是财政部7月9日代理招标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额也只有239亿元,分到下面的省市数目都很少。

  有媒体说,地方要求银行支持地方项目建设,这也不太会,地方没有这个能力要求银行这样做。四大商业银行都是央行,实行的是垂直管理,只会听北京的,不会听地方的。再说银行都是企业,自身考核也很严格,经营不善会影响到奖金。

  地方经常做的是向银行推荐它们的重点项目,通过宣传项目的赢利前景,动员银行贷款,像各地召开的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都是这样的平台,除此之外,地方什么也做不了,不要高估了地方的能力,贷不贷款还是银行说了算。

  之所以出现地方“4万亿”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需要稳增长。今年5月23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和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而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明确说,中央没有4万亿版,那么就只有地方有4万亿版了,是基于这样的猜测。

  在政绩为王的时代,下半年地方在扩大投资上肯定会有所作为,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继续“跑部钱进” 争取中央投资,二是投资基础设施,三是启动民资,四是对外招商。其实这四项工作各地每年都在做,今年也不例外,但是挖掘的潜力已不大。

  下半年地方投资确实会扩大,扩大的方式将会与以往有所不同。下半年各地扩大投资的新增长点在于对民资和外资的特许经营,通过特许经营来扩大投资,这一招会立竿见影,否则投资扩大不了。

  所谓特许经营,某个行业本来是国有垄断,不对民资和外资开放,这个行业收益非常可观,一旦进入就可以坐享其成。特许经营就是允许少数民资和外资经营。

  特许经营不是市场行为,而是各地有选择地挑选资本,只有特殊背景的民资和外资才能进入,就像当年保险行业选择了平安,银行业选择了民生一样,都是属于特许经营,只此一家,别无二例。

  这些可以特许经营的领域还有很多,比方说公路、铁路、电信、矿产开发、医院、教育、城市供气供水、媒体等。这些行业,民资和外资本来就觊觎已久,只要允许,民资和外资就会进入。一般的行业对民资和外资没有太大吸引力,新的一轮扩大投资将是以这种方式启动。

  尽管启动民资有新旧36条,上半年各部委也出台了启动民资的条例或者办法,声势虽然浩大,但是可以预见效果仍然不佳。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启动民资非常困难,这就逼迫各地要采取特许经营的办法,只有特许经营才能启动民资。尽管特许经营不是市场经济的办法,也会导致腐败寻租,但是各地仍然会采取这种办法,因为在目前的体制下,启动民资没有其他的办法。民资为什么启动不了,可参考我的另一篇博文《鼓励民间投资是大餐还是舞台剧》。

  目前市场对“4万亿”投资存在恐惧症,主要是因为2011年我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但是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因为4万亿投资,而是因为错误的住房政策和不独立的货币政策。

  住房政策暂且不说,以货币政策为例。我国的央行其实并不独立,而是依附于行政,这一点同发达国家不一样。在2009年保增长的呼声下,央行信贷急速膨胀,投放了以前三倍的信贷,由此引发了通货膨胀。

  在发现通货膨胀后,又实行急速紧缩,存款准备金率连续12次调高。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导致企业的大喜大悲。当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企业贷款扩大了投资;等到扩大投资以后,政策变了,后续贷款没有了,相当部分企业就是这样被整死的。

  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上,央行没有摆脱行政的干预,缺乏独立性,也说明央行的货币调控相当的不成熟。成熟的货币政策是一只温柔的手,它能够抚平市场的创伤,而不至于带来太大的后遗症。现在的货币政策用的是斧头和锯子,长了砍掉一节,短了接上一节。

  2009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国家启动4万亿投资本身没有错误。如果不启动4万亿投资,经济会急速下滑,会造成大批失业,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增长和保就业是当时的当务之急。如果说通货膨胀会让老百姓的钱贬值,那么失业将会使老百姓根本上就没有钱,因为连就业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各国都采取了类似的办法,都是宽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管交下,我们也不要在后视镜里看乾坤,往后看谁都看得清清楚楚。2009年的媒体对4万亿几乎是一片赞歌,在2009年的特殊情况下,“明白人士”都上哪去了。真正的问题是,这样的强刺激政策只能偶然使用,不能年年都用,年年都用就要出问题。

  看看2009年初的美国做了些什么。2009年初,美国拿出7000亿美元直接注资给两房公司、AIG公司、通用和克莱斯勒公司,这相当于我国的政府投资;

  美国把产业振兴的重点放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运用税收和补贴的办法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资助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的开发。对于购买节能型汽车的消费者,每个消费者可以获得7000美元的抵税额度。这相当于我国的产业振兴规划;

  美国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包括对白宫进行节能改造,对全国各地的学校设施进行升级,建设节能环保型的新学校,对全国公共建筑都要进行节能改造,更换原有的采暖和制冷系统,取而代之的是节能和环保型新设备。这相当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当时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都想找基础设施投资的地方,但是他们很难找到,因为他们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了。美国、法国和意大利都有建设高铁的计划,但是他们的国民不同意。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直接效果是,下半年我国投资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有所松动,在这三大松动的前提下,我国经济会呈现恢复性增长,7月份将是我国经济的一个拐点。

  下半年,未完成的铁路投资计划将会重新启动,民航基建、水利与三农的投资将会加快;保障房将继续完成去年的开工项目,同时又要开工新项目,投资强度与去年差不多;民间投资将会小幅回升。

  从稳增长的角度看,今年的速度完全可以稳定住,回到“8”时代无悬念。但是新的一轮的加大投资也会埋下新的隐患,主要是,经济结构没有得到优化,消费能力没有培育起来,投资所拉动的仍然是钢铁、能源、有色、化工等重化工行业的增长,结构低层次化的刚性得到加强,两年后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更加凸显。本轮依靠投资所拉动的经济增长是把经济矛盾暂时掩盖起来,未来暴发得将会更加猛烈。

  当前的稳增长仍然是短期之策,不是长远之计。长远之计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的增长转到依靠居民消费增长上来。投资不是发展的目的,出口也不是目的,增加居民消费才是目的。我国经济问题的症结是国民不富,没有消费能力。

  如何提高消费能力?有钱才能买东西是硬道理,我国经济发展能否持续,在于我国能否培养起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第一要提高居民收入,让居民有钱花。第二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福利水平,把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都解决了,让居民敢于花钱。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解决了有钱花和敢于花钱的问题,消费才会大幅度提高。

  我们迫切需要在发展方式上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为国民开启消费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