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正向城市垃圾“看齐”


  我是在北京昌平农村长大的,过去村里有一条小河,现在小河已不见,完全被垃圾填埋了。过去在农村,垃圾也就是些易腐烂的菜叶瓜皮,也还不算多,这些垃圾可以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来处理,完全可以维系垃圾总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如今,农村也逐渐城镇化,生活垃圾也逐步向城镇“看齐”,不仅数量猛增,且成分更为复杂,很多垃圾是一些塑料袋、废电池、农膜、腐败植物等的混合体,各种难于分解的垃圾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塑料的大量使用,丢弃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其中塑料制品就占到三分之一,塑料袋飞到田里又烂不掉,很难处理。

  规模庞大的农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也极易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农作物生长,如果在这种受污染的土地上种庄稼,可想而知其后果了。

  发动民间力量进行垃圾分类

  因为对垃圾处理的随意性和简单化,很多垃圾填埋场散发的臭味让人难以忍受,也因为垃圾分类还没有做到位,很多人对垃圾焚烧还很有争议。

  对垃圾的处理,还需要从长计议,垃圾焚烧不能作为垃圾处理的权宜之计,也不能简单一烧了之。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垃圾分类,而且各地区也开始进行试点,但实施效果一直不理想。

  北京黄小山(网名“驴屎蛋”)设计了一种垃圾处理方式——绿房子。绿房子既可以处理干垃圾,也可以处理湿垃圾,干垃圾被细分成七类,包括塑料、纺织物、电池、纸、玻璃、易拉罐和其余。湿垃圾通过专业的破碎脱水机将垃圾重量减了近一半,这样再运输,可以减少臭味的散发,也节省了运输成本。

  采用最新的技术来处理垃圾回收问题,关键还是要实行垃圾分类。目前,靠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不太现实。实际上,我国在分类领域上应该比国外有优势。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在每个小区里,你都可以看到有拾荒者。要是组织得好,政府可以给这些人安排工作,让他们在没有环境污染的环境下去做垃圾分类。同时,推广垃圾分类,政府也制定相应的制度,该强制的也需要强制执行,逐渐改变居民随时随地丢弃垃圾的习惯。

  要完善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免费发放简便易用、分类细致的家庭垃圾回收装置(不只是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两种垃圾桶),对可利用垃圾付费回购,不可利用垃圾收费回收,对电子垃圾、电池等高危垃圾建议付费回购,以减少随意丢弃的危害。同时,尽量将垃圾的投放与运输环节相衔接,做好清运对接,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产业链。

  政府投入仍是主体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属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主体。政府部门应当设立城市垃圾治理的专项资金,加大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投资力度。建立垃圾处理专项科研基金,鼓励产研结合,支持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研发工作,提高垃圾治理的技术水平,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采取适度补贴的措施,鼓励各个城市加大对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全国各个城市重点资助建设起一批符合国情的先进处理技术示范工程,由点到面,采取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方式,逐步推广。

  由于用地紧张和二次污染,填埋已经出现瓶颈,加大焚烧处理的力度势在必行。各地反对上马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排放会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因此要加强对垃圾焚烧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建立科学完备的监管手段,定期公布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应重视发挥民间环保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垃圾焚烧处理场定期向公众开放,接受公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