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耗资千亿收购外企划算吗?


  现在全球市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许多海外资源性企业出售,只要有中国企业参与竞争,卖家会通过各种手段和办法,卖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高价钱。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国“三桶油”之一的中海油公司应验了——中海油日前在加拿大创造了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的最大一笔买单。

  7月23日,中海油发布的公告称,它将以现金1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4.44亿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这是2005年中海油1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现价1181.59亿元)收购美国能源企业优尼科公司失败后,迄今为止中国实施的最大一桩海外能源收购交易。

  事实上,这笔收购交易与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意图有一些相似之处。当时,在遭遇美国政界人士的激烈反对后,中海油最终收回了那份收购要约。那么,这次会重蹈覆辙吗?

  中海油显然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耗资964亿人民币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溢价高达61%。中海油出价如此之高,很难有其他竞争对手与其竞购尼克森。现在主要看加拿大政府是否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是否放行。

  虽然加拿大反对中国进行收购的言辞没有像美国那么激烈,但面对外国大举投资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加拿大监管机构并没有放松审查力度。例如必和必拓在2010年计划斥资390亿美元收购萨斯喀彻温省的钾肥公司的交易就被加拿大政府否决。

  不过,这一次与必和必拓收购喀彻温钾肥公司的交易不同的是,由于中海油第一次在美国未能得手,那么,这次中海油在加拿大收购尼克森公司时就亮出鼓鼓的钱包,似有不得手绝不罢休的意味。中海油出手的收购价已高得出奇,加拿大监管机构除非头脑发昏才会阻止这笔交易。

  加拿大油气资源储量远大于国内需求量,其而中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尼克森公司的股东们正是看到这一点,其期望值也就这么高了:过去5年间,这家公司比多伦多能源指数跑输了约三分之一。中海油提出的每股27.5美元的现金要约,比尼克森20天加权平均股价溢价66%。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像中海油这样的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收购中普遍存在溢价过高问题。从战略角度而言,短期并不好评价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效果。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油气产业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现阶段中海油高溢价收购尼克森公司未必划算。

  当然,这种看法中海油未必赞同,他们会拿出各种理由为其辩解。但有一点却是无法回避的,即中海油耗资近千亿元人民币收购尼克森公司,不是“钱多人傻”,而是无奈。一种因没有强有力的油气资源、没有软实力而导致的无奈。中海油明白,不在经济上吃点亏、冒点风险,不去收购海外的石油公司以及油气资源,要想凭借自己的力量,与中石油、中石化比拚并长久地活下去,很难。

  正如此,尼克森公司及其油气的诱惑太大了:其一,尼克森走投无路又急于翻身,为这次“下嫁”带来了丰厚的“嫁妆”——全是中海油以前可望不可即的核心油气资产。顺势,中海油就能真正走向海外,不仅成就自己“油气老大”之梦,还能为中国石油企业争取到油气的市场话语权;其二,就算从现实意义考虑,逢高吸纳,不就正好可以平抑与中石油、中石化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愿望吗?

  但是,中海油耗资近千亿元人民币收购尼克森公司的消息透露后,引起人们对交易是否划算的质疑。众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和企业投资者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但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似乎一直在试图打破这条规律,而这些努力的代价就是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盲目扩张与投资。

  其实,在现有的世界格局之下,有些项目中国企业完全不必去“凑热闹”,有些项目中国企业则不能“单干”。否则,只会增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戒心和担忧,也完全是被卖家当枪使。像中海油这样的国有企业,不能“穷得只剩下钱”。那种以为“大手笔”、出高价就可以压倒竞争各方的方式,需要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