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富豪纷纷表态,对外勾划其传承部署,表面上是巧合或趁高兴,但背後的讯息是,世界变了,或更清楚一点,是商界变天。学院的一般说法是“家族”传承 /“家族”企业传承,但大家想深一层,真是“家族”吗?就是向“家族”负责这麽简单?传承真是族群内的私事?
财资主风骚
今天,企业内最权威的不一定是大家长,更不是太子,而是如秦汉间的财相吕不韦,桑羊弘等,无论企业主或二代有如何擎天之志,财神爷(CFO)说银行借不到钱,资本市场集不了资,大夥儿就当场冷却,意念十之八九会抛诸脑後,而CFO亦不是什麽胜见超人,他只不过根据过往与银行 / 基金打交道的经验,提出他的有识猜度educated guess,但当然愈有料子兼愈刁的高手,往往能知道(1)不为大部分人熟悉的渠道,(2)不为大部分人认知的构建财务方案,(3)有过人的壮大企业方法,令撤出时有可观的规模及市盈率。亚洲企业主,较多像出国次数低甚至零的旅客,要倚仗导游,而导游亦分得很细,如带队的就似企业自家的CEO,外地的导游就财务顾问,有了这套组合之後,才可以走进资本市场。
忠诚取向转移
二战後的企业,一般以制造为主,老板说起自己有多大厂房,多少工人,多大产能,就沾沾自喜,到80年代,才开始进化,最重要是有多少营收,多少利润,到了2000年,才变天至多少眼球,多少估值,三代不同企业家的重点基本上是:第一代抓产量,第二代抓销路,第三代抓公司值,第一代与第二代企业家分野不大,基本上是向顾客忠诚,而第三代企业家则向资本(界)忠诚,当然资本界构成复杂,中间角色主次难分,而“忠诚”二字亦可圈可点,但尖端企业唯财资马首是瞻乃不争之实。
搅清了这外在取向,不妨再回头说传承,传承起点是教育儿女,为什麽企业家绞尽脑汁人士关系,务令下代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当然最理想金融系,而毕业後要千方百计,将儿女塞入投行呢?说穿了,就是希望将来要进入资本世界游览时,能够减少依赖外人当导游,有个自己的儿子当CFO或同等职务时,起码他能够充分代表自己的利益,据理力争,当然事实上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直曲传功,同为一脉
所以今时今日,一说到做deal,几乎已经无人用来形容一堆货物的买卖,而是说一个在资本圈出手的项目。而新一代企业家,已经多放时间做deal,少放时间运营,正常情况下,慢工有机会出大deal,快闪者则利钱有限而矣!而我们谈到要传的企业家,如李嘉诚(1928生),李兆基(1928生),吕志和(1929生)等,其实平均他们都是20後,他们年轻的时候的所谓大买卖,无非是一宗数量庞大的货物生意,跟今天做deal,要讲theme(主题)性感,要讲road show(路演)力,要讲团队CV(履历),然後是与券商negotiation谈判力。明显地世界出现了新秩序,今天跟昨天传承当然是两码事,所有企业,皆像一个关外的部落,金融系统就活像一个天朝,部落首领(企业领袖)的初级任务就是保证不被邻族吞噬(自家的市场份额及利润能够存活),而高级任务,就是带族群怎样由关外,步向这个资本天朝,能叩关进关,逐步被认受为藩属(上市公司),至其股票能跻身指数股,成红筹蓝筹,就等於晋身高级诸侯,受封爵之列,传承选择新领袖时,无论内姓外姓,其核心要求,自然是天朝(资本市场)开拓力,与旧式企业家要求下代要守业,那种观点见识完全不同。而李家的现实就是,老爸与泽钜共舞成第一军,泽楷与家臣共舞第二军,两军虽然表面上自行其是,但其共同目标事乃向资本圈闯关,做更大的deal,追寻更高公司值。
守业无功,神Deal称王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