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还是市场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历史早有定论


  政府还是市场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历史早有定论

  近年来片面追求总量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引起社会各界的探讨、反思,以压低消费来增加投资和出口拉动为导向,以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为代价,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结构失调和产能过剩,造成内需不足,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已经难以为继。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了达到GDP发展指标的政绩所需,地方政府往往倾一地之力投入大量公共资源建设基础设施与大型国企项目。而这些设施工程每每耗资、耗时巨大,因而需要银行中长期信贷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就由此而生。每次为应对经济危机均大幅提升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从而将其逐渐积累至超出正常工程项目盈余的水平。一旦债务偿付能力超出工程项目本身的盈利预期,那么地方政府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在大力提倡房地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时期,依靠卖地收益的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救命稻草。

  有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改革基本上是一个从中央政府集权向地方政府放权的过程。虽然市场化是我们改革的终极目标,但是,现在为止,资源配置的权力主要还是在各级政府的掌控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发挥出来。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在本质上仍然属于计划经济范畴,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比较,中央权力变成了地方权力,诸侯经济取代了全民经济。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其实就是地方政府对内依靠行政权力拉动经济发展,对外凭借行政,力争抢市场资源的混合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无论是对内发展还是对外竞争,地方政府凭借的都是自身的权力。于是,谁拥有的行政权力更大,谁参与竞争的能力就更强,谁的经济发展就更快。地方政府拥有的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进程中的中央政府放权,取决于上级政府是否截留,在各地利益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现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就成为不同主体利益侵蚀与矛盾冲突的主要来源。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学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通常所说的经济发展模式,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分配方式等。当今世界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分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两大类。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是指市场自由度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范围小、干预程度低的市场经济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古典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不应当干预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应遵循一种自由放任的政策,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身的作用,通过“看不见的手”配置社会资源。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最终将受到一国可供利用资源的约束。主要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非农产业模式,大农业模式,产业基础建设模式,深加工业模式,商贸业模式,畜牧林业模式,配套服务业模式,绿色发展模式,精细资源模式等。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政府逐渐取代民间资本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力,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就出台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通过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设立证券市场、鼓励竞争、引进外资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央企、国企依然掌握了巨大的经济和金融资源。2010年,仅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的利润就超过了民企500强利润之和。他们的巨额利润主要来自垄断地位,不仅损害了市场竞争效率,也让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高油价的痛苦。政府掌握了巨大的土地资源。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国人买房结婚的习俗等多重因素下,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地方政府成为房地产大牛市的最大赢家。根据易居中国2009年的调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重庆等国内十大楼市典型城市的地价占房价平均比重为25.7%。目前,一些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已经占到财政收入一半左右,土地财政尾大不掉。近年来,财政收入保持了GDP增速2至3倍的增速,但政府获得的巨大经济资源并未用之于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减税等),而是耗费在层出不穷的大型项目上。从高铁的衔枚疾进,到保障房大跃进,再到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世园会,整个国家变成了巨大的工地。

  吴敬琏教授曾撰文指出“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出路,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政府仍然保持着支配资源的大部分权力,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之后,基于现在的产权结构,又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支配,即土地。因为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征地问题 从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很容易用很低的价格把土地收到自己手里,变成支撑GDP高速增长的重要手段。此外,金融改革虽然市场化了,但是各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发放信贷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有了以上两个原因,各级政府官员就会用自己手中支配资源的权力来营造自己的“政绩”,主要表现为GDP的增长速度。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得消除这些体制性的障碍。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体制,它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政府在市场成熟起来以后逐步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去做它应该做的事情。这会迎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富有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另一种是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管控和市场的干预,这可能会变成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从根本上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在法治基础上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促进创新创业潜能的发挥和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而所有改革的关键其实都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

  屈宏斌先生撰文指出“中国或将弃重庆模式走广东模式”,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参考、借鉴。

  中国经济增长受地方经济驱动。两大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内陆直辖市重庆2011年GDP增速16.4%,全国最发达沿海省份广东的GDP增速为10%。·受益于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重庆经济过去五年经济年均增长16%,而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受全球化驱动的广东省经济增速略低。

  重庆经济结构注重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尽管一季度重庆GDP同比增速下滑至14.4%,但工业增加值仍同比增长16%,对一季度GDP增速的贡献率为60%。重庆已确立未来五年战略工业增长行业:铁路、发电设备(包括核电和风电)、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及节能材料。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体。2011年广东GDP为5.3万亿人民币(合8,186亿美元),与荷兰相当。广东经济规模比重庆大五倍以上。广东将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GDP增长目标由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9%(实际2006-2010年为12%)下调至8%。其希望未来数年内经济增长更少受出口驱动,更多以服务业为导向。

  重庆与广东省在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重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由政府推动,而在广东,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主导的投资是重庆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重庆的固定资产投资(FAI)增速在过去五年中平均每年同比增速近30%,这使得26%的全国平均增速和广东省17.4%的增速相形见绌。由于市政当局决定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共住房和节能项目上,最近一轮刺激计划中的政府作用得到了加强。根据重庆市政府的数据显示,政府主导的重点投资项目比例由2008年的55.9%飙升至2009年的70%以上,预计在今年将保持66.2%的较高水平。

  ·重庆的地方预算为当地近8%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提供了融资,而全国的这一比例仅略高于4%,广东省更是不到2%。地方预算主要由强大的财政收入增长和中央政府的拨款所支撑。

  ·银行贷款(倾向于政府和国有企业项目)占到重庆对总固定资产投资融资的20%以上,而相比之下,全国和广东的数据分别为13%和16%左右。因此,鉴于其银行贷款占GDP比重自2006年以来一直高于全国水平,重庆的经济呈现较高的杠杆率。

  尽管在过去的紧缩周期中贷款增速有所放缓,但重庆的贷款占GDP比重仍然在2011年保持较高水平,约为130%,即高出广东近20个百分点。

  ·截至2011年2月底,重庆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称“八大投”)已累计了4,225亿人民币的未偿银行贷款(根据可获得的最新数据),即占到当地GDP的42%以上。这一比例是全国水平的两倍以上(2010年为21%,2011年可能更低)。尽管这些八大投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仍很低,为0.2%,但我们认为未来数年内其风险将有所上升。

  重庆市政府为配合在未来10年内(自2010年8月开始)将一千万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改革计划,还实施了积极的保障性住房计划。这些政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重庆的城市化率由2008年的49.9%跃升至2011年的55.2%,从而为投资项目和新兴制造业提供了劳动力。

  虽然全球化和私有化对广东过去二十年来令人惊叹的13.6%的GDP增速作出了贡献(全国GDP增速为10.1%),但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维持目前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产业升级。

  重庆是投资驱动和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典范。考虑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合理性。但在我们看来,强有力的地方政府领导让一切发生得过快。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这一政府主导、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从长期来看不可持续;其扭曲了资源的定价,创造了高杠杆水平,并增加了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但尽管如此,鉴于行进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新任重庆市领导的就职,短期内重庆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不太可能。

  为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竞争力和加快生产力增速显得至关重要。这需要通过改革降低政府作用,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最近重庆领导人的下台显示了中央致力于长期的市场化改革,并意识到未来推动经济发展中私营部门的重要性。

  屈宏斌:中国或将弃重庆模式走广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