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莫让劣币驱逐良币


  莫让劣币驱逐良币

  

  面对瘦肉精、地沟油、工业明胶…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国人的神经已变得极其敏感,有些谈食色变的感觉。而正因为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自然受到舆论高度关注。不过现在舆论环境呈现出一些不良的趋势,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有让劣币驱逐良币的苗头。

  每当有食品安全问题爆出,就会有一些仁义道德君子和无比高尚的媒体高调的站出来大肆指责食品企业是多么的恶劣、指责食品从业者的道德水平是多么的低下,有些时候还有意无意的将问题放大。却很少有人站出来客观的分析食品总出问题的原因所在。难道食品行业从业者的道德水平真的就比这些指责的人差一个等级吗?

  群体与群体之间,知识水平或许会有很大的差距,但道德水平却很难讲谁高谁低,一些名人或媒体人的道德水平可能还不如一个卖肉的。反过来,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应当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所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是不是做到了尽善尽美。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它只不过和国内大多数其他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样不可靠,只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而被关注和放大。

  从宏观角度,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各个行业规模快速扩张,但是人才的储备、经验的积累、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建立等却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自然导致问题百出。而从中微观的层面,食品安全问题相对其他行业更严重,产业链不完善则是最主要的原因,整个产业链在工业化过程中被拉长,但是各个环节的集中度都不高,特别是上游农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等过度分散。

  食品产业链的上游是农业,包括农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等,受人口、土地政策、经济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家庭农业的阶段。而在食品产业链已经被拉长之后,上游的过度分散使得食品的原料安全难以保障。实质上近年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中较大部分也是因此而起,比如三聚氰胺牛奶和瘦肉精猪肉等。虽然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受制于土地政策等因素,短时间难有太大改变。若政府加快推动立法使土地可自由流转,并且通过财税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则有望加速。

  除上游以外,食品产业链中下游的集中度也并不高。由于中小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本就相对不足,加上其多数情况下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同时又缺乏媒体和品牌的约束,因此无论从主观和客观来说都比较容易出问题。集中度太低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同时反过来又体现了监管不力。如果说上游太过分散主要是客观原因所致,那么中下游集中度不高的原因则和其他多数行业相似,主要因为监管不力。在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中,一些中小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节约成本,从而获得价格优势,产品质量出问题的概率必然较高。在中下游集中度低的问题上,政府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就现状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有其客观背景,而且规模相对更大的品牌企业出问题的概率也相对更低。但是我们的媒体和一些公众人物总是喜欢把矛头指向这些龙头企业,把责任全推到企业身上不说,经常还煽动民众抵制其产品,好似出了问题不倒闭就不足以解民愤。产品出问题自然应该受到惩罚,但是舆论的过度渲染和放大往往让民众所接受到的信息失真,这不仅是对相关企业的伤害,也伤害了所有人。

   以瘦肉精事件为例,问题主要出在上游的饲养环节,并且不是个案,双汇和雨润的问题则在于屠宰环节检验疏漏,主要的责任应该由上游养殖户和政府检验检疫部门承担。但是舆论却把矛盾集中到了双汇和雨润身上,给公众一种感觉,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他们导致,他们是昧着良心赚“黑心钱“,他们的产品很不安全,其中的潜台词就是其他没有被报道的其他企业的产品没有瘦肉精,就会更安全。民众在引导下就会去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而实际情况却是,对全国性的品牌企业来说,一次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伤害难以估量,这些企业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双汇和雨润发现问题也会很快的去完善、去解决,从而提供更安全的产品。其他没有类似压力的企业,没有在媒体、政府监督之下的企业,他们则很可能还有很多类似的漏洞,他们的产品也不可能更安全。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期望媒体和我们每一个人,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莫让自己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工具,最终伤害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