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小麦种植最鼎盛的时代。贞观之治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盛世,主要是经过长期的战乱后,唐王朝在和平时代利用开疆拓土的广大地域,积极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使经济获得爆发式增长。到唐天宝年间,人均占有粮食700斤,和今天我们人均占有量一样。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但连年耕种,土地质量锐减,盐碱沙化严重。粮食产量下滑逐步造成国家粮食危机。
就像小米在商代无力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一样,小麦到唐代后期也越来越无力养活中国人,社会动荡不安,先后出现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到宋朝初年,一种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传入中国。占城稻高产、早熟、耐旱,生长期短。占城稻的引入,是当时中国南方的一场种子革命。中国南方的先民们对水稻的栽培并不陌生。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水乡,以打渔、采藕、捉虾、捕蟹为生,天天吃海鲜,懒得去大面积栽种费力费时的水稻,只是搞一点够吃就行了。多余的稻米就用于发酵做米酒,自得其乐。
唐代是小麦种植最鼎盛的时代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