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早上,央视2套《第一时间》播出有关深圳慈善超市遇冷的财经调查。慈善超市门可罗雀,只有一个店员,货架布满灰尘;商品少,不便宜,低保群众不愿进,超市乏人问津;殿堂亮,成本高,限额低,效率低,慈善超市路在何方……一幅幅场景,一个个声音,一种种逻辑,明确显示这个以慈善为运行基础,以经常性社会捐助站为依托,以解决社会困难群众(低保户)临时生活困难为目标的商业模式,正遭遇挫折。
坦然说,看完这段视频后,我非常沮丧。没有人会否定慈善超市的典型示范价值,这一化身奉献超市、爱心家园、真情超市、慈善超市等诸多美好形象的新生事物,从诞生之前,就被人们寄予厚望,并被慈善系统内的多方利益主体视作一种善念、善意、善举、善行的全流程综合。然而事实上,这一“拿来主义”逻辑下的慈善商业,却在我们的制度框架下,遭遇生死存亡的挑战。
中国的慈善超市师从于美国Goodwill Industries慈善超市的成功经验。美国的慈善超市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
与“美国模式”不同,深圳的7家慈善超市带有明显的“国家商业”色彩:首先,这些超市归政府部门直管,由国家出钱租用营业场地;其次,除去社会捐助,超市每年预计需要的20万元流动资金,由福利彩票所筹款项负担;同时,政府还为每间超市配备了1-2名拥有事业编制的员工。
似曾相识燕归来!服务单一、能力低下的慈善超市,虽然是尽心去做慈善的外延,但仍然是超市商业运营的内涵。而上述这些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商业模式,必将让慈善超市重蹈“国营商店”之覆辙——成本高,价格高,效率低,人浮于事,缺乏活力,易致亏损。
更何况,如果慈善超市的经营者没有集腋成裘的商业本色,又如何堪当困难群众的坚强后盾!
试问:慈善超市的经营者,到底是归政府,还是交给社会力量,政府反过来购买这块服务,这一点政府是否应予考量?为了树形象,慈善超市花在营业场所装修和租用较贵地块上多余的资金,为何不用之于慈善?而那些拥有“事业编”的员工,身在体制内,端坐厅堂上,穿着尊贵,描红画眉,修身修心,全然是为不染一尘?如果政府主管者不能明确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未来抛弃慈善超市的,不仅是那些等待救助的困难群众,还有那个本想施以援手的、庞大的行善人群。
慈善超市,本就是与时俱进之善举,奈何不以与时俱进之精神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