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师夷长技能否制夷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说明编撰此书的目的:“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的目的其实是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魏源的思想在今天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仍然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
 
  当然,今天汽车市场的竞争完全是一种商业竞争,这与当时的抵抗外国侵略有着本质区别。而且我们也并不是将中国汽车市场中的外资企业看做具有侵略性质的“夷邦”,今天中外汽车企业均是平等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但是,落后的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则是古今同理。
 
  从北京车展前后自主品牌的种种动作来看,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推出自主品牌的动作明显热络起来,如果将19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看做是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那么目前的自主品牌发展正是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基本是不在国家产业序列的汽车企业,包括民营汽车企业,地方国有汽车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汽车品牌,从目前来看,由于这些品牌在低端市场没有遭遇外资品牌的市场竞争,因此,其产品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也有很大提高。而且,这些品牌已经在积蓄力量正在向中高端市场冲击。
 
  在第二个阶段,由于政府开始从政策方面积极鼓励自主品牌的发展,原来的大型国有汽车企业开始加入自主品牌的研发,这样中国的汽车企业掀起一轮新的自主品牌开发热潮。
 
  第二个阶段的特点是,原来的纯粹的自主品牌开始取得市场的突破,但是在整个市场份额上不断受到压制,并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开始出现萎缩。
 
  同时,大型国有汽车企业集团开始依靠合资企业的便利,借助合资外方汽车企业提供的技术与平台支持,不断推出从低端到高端的自主品牌,比如一汽集团的红旗品牌、上汽集团的荣威品牌、东风集团的风神品牌、北京集团的北京品牌、广汽集团的传祺品牌,都或多说少沾有浓重的外资品牌某些车型的技术特点与优势。
 
  但是这些外资汽车企业所提供的平台与技术,都是外资汽车企业相对成熟的技术,因此,这些所谓的自主品牌,虽然与那些民营汽车企业的自主品牌相比,或者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但是与外资品牌相比并没有优势。显然,这种自主品牌的推出本身就低人(外资品牌)一等。
 
  而自主品牌推出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自主品牌成为能够与外资品牌相抗衡甚至超越外资品牌的中国品牌,而不是总是仰人鼻息、依靠外资技术输血活着的没有内在生命力的品牌,也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品牌。
 
  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数十年的经历来看,完全通过自身的努力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从现实的市场来看,这种完全依靠自身努力去培育自主品牌的做法,并不符合市场发展的实际。因为,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如果将自我努力与借鉴、学习外资品牌的方法相结合,将能够大大缩短中国自主品牌成长的过程。
 
  显然,已经与外资汽车企业建立合资关系的大型国有汽车企业,借鉴、学习外资品牌的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经验,就成为这些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必然过程。
 
  但是,仅仅学习、借鉴只是完成自主品牌建设的第一步,因为如果在学习之后没有很好的消化、吸收并进而创新,那么这种学习借鉴起来的自主品牌,犹如温室中的蔬菜,一旦离开了大棚的遮风挡雨,就再也不能成长。
 
  因此,中国自主品牌目前最关键的是,如何将学习借鉴过来的自主品牌,蜕变成为完全的自主品牌。所谓完全的自主品牌,并不一定就是所有技术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品牌,关键的是,自主品牌的研发、生产、销售都必须市场对接,都必须拥有自己的DNA。
 
  在中国汽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确实建立了一些自主品牌,虽然建立很早,但是这些品牌却一直没有成为市场中的强势品牌,其借鉴的外资品牌数量不少,且都是强势品牌,为什么会形成目前的尴尬局面?主要的症结就在于:只有学习没有创新。
 
  从目前来看,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路径有这样几种:一是上汽与北汽的模式,它们分别借鉴罗孚与萨博的技术,但是罗孚与萨博的技术都是静态的技术,如何能够从死的这些技术中学习到活的不断发展的技术,是上汽与北汽的出路;二是东风风神的道路。它借鉴了外资合作伙伴的技术与平台,但是这种外资给予支持的技术与平台,更多的是成熟的技术。东风必须源于外资,超越外资;三是吉利模式,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并将沃尔沃的技术不断嫁接到吉利的产品之上。虽然吉利具有更多的动态的沃尔沃的技术支持,但是作为一个品牌而言,吉利必须能够从学习沃尔沃中最终脱身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风格;四是长城模式,完全依靠自己摸索,并通过与跨国零部件企业合作,通过打造品牌与产品品质,逐渐积累自身品牌价值。
 
  其实,每一家汽车企业在发展自主品牌过程中都不是孤立依照哪一种模式进行,一般都是通过多种的模式以达到发展壮大自主品牌的目的。
 
  然而,今天中国自主品牌的局面总是让人有些一哄而上、大干快上的感觉。如果说,一些汽车企业推出自主品牌是为了应付政策,或者是为了政绩形象,是为了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却完全忘记了自主品牌的最终目的在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汽车市场,那么这种自主品牌的局面必然不会长久。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中国市场未来增长的潜在空间越来越小,中国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短兵相接的日子已经开始,并一定会日趋激烈。
 
  假如中国的自主品牌在这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学习的状态,仍然处于一种技术依附地位,那么中国自主品牌必然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就像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自主品牌只有师夷长技以后并创立被更多市场消费者接受并认可的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