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抱着掘金心态去赶集民间金融


   在民间期盼已久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准设立之后,市场迅速关于国内金融体系开放与深层次改革的前景期待迅速升温。但笔者以为,没有民间资本对金融体系的广泛参与,不仅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更会贻误中国经济转型时机。

 
  事实上,中国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遭遇的困难,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占GDP总量66%的民营经济的困难。这些长期以来生长在夹缝中的主要就业载体与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在本轮危机中所受的冲击比握有最多社会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更直接、更严重。而在国家每年8万亿元左右的新增贷款中,90%以上的贷款流向了国有企业中标的政府工程。尽管监管部门一再鼓励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但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银行贷款依然杯水车薪。
 
  因此,对那些正饱受资金困扰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无疑是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不过,这也不等于说,中国的民间资本立马就能在试验中获得预想中的成功。需要指出的是,民间金融的有序健康发展,其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透明和有效的契约法及执法体系、良好的会计制度与惯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和可靠的支付与结算制度,而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另一方面,一旦民间金融改革试点获得突破,有可能出现各路资金对金融牌照赶集式的争取。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如果规制放松,如果有关市场主体对民间金融投入的热情过度,不仅有可能造成市场失灵,而且在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还可能会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相信,绝大多数民间资本是非常珍视自己的市场信誉的,只要政府细化制度设计,并拿出配套的执行措施,特别是做好了窗口指导与匹配民间金融发展的人才培育工作,整个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