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乎


  《论语·子路》里说“必也正名乎”,这是孔子为政之道的首要一条。我们不妨也跟从之,先搞清楚孔子的姓名再说。

  我国上古时代的人既有姓,也有氏。姓是远祖的姓,氏则相当于分支一族的“小姓”,多取自地名或官职名。后来,小姓就渐渐取代了大姓。

  孔子的姓,追溯到先祖是“子”。其远祖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商朝灭亡后被封为宋国的宗室。孔氏一族,是自孔子的六世祖起,才姓的孔。孔子的曾祖父因躲避内乱,举家移居到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从此孔家就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名,叫做“丘”,他法定的姓名应为“孔丘”。

  丘这个名有些来历,相传是孔子之母去附近的尼丘山祈祷,然后就怀了孔子,因而得名。又一说是,因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凹下,酷似尼丘山,故取名为丘。

  至于我们通常所称的“孔子”,是春秋时代人们对学问高深之人的尊称,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