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2010年底肇始于突尼斯,然后席卷广大中东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的运动中,美国巧借各种力量,推波助澜,致使其昔日的“政敌”接踵倒下。而伊朗则成为其中苦苦的支撑者。
尽管伊朗国内的反对派难以实质性威胁现行的政权,而且美国在大选年也还没有大规模使用武力进犯伊朗的具体计划,但是一场针对伊朗的“经济战争”却已然爆发,这场“经济战争”主要发生在涉及广泛的金融领域,意在斩断伊朗经济的“血管”,其对伊朗构成的外部战略压力并不亚于一场来自内部反对派的暴动。
去年11月下旬以来,美国和欧盟对伊朗的制裁措施一步步收紧。今年1月,美欧更是开始将伊朗的商业银行置于制裁之列。这一行动迫使伊朗石油公司转向外国商业银行进行石油贸易的结算,而这意味着美国和欧盟更够更加轻易地冻结伊朗石油公司的石油结算款项,使得伊朗的石油出口血本无归。
美国官员直言不讳地表示,对伊朗的商业银行受制裁会加大伊朗与其他国家互通贸易的难度,使伊朗更难以借助出口原油和天然气获得财政收入。不仅如此,美国还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制裁外交”,游说更多的国家加入金融制裁伊朗的行列。在美国的外交游说下,土耳其央行也停止了与伊朗的金融往来,这对伊朗是一记重创,因为土耳其有伊朗最重要的贸易结算中心(另一个在阿联酋迪拜)。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不久前的北京之行,也是为了游说中国加入这一行列。
正是由于伊朗国有银行受到西方联合金融制裁,人们一般通过私人性质的钱庄进行外汇交易。在美欧金融大棒的高压态势之外,今年1月,伊朗货币里亚尔出现罕见的暴跌,国内经济可谓步履维艰。
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石油收入占全部外汇收入的85%以上。作为世界第四大产油国和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一旦石油出口遭遇麻烦,伊朗经济将遭受重创。正因为如此,颇具忧患意识的伊朗也很早就意识到,除了直接的军事打击之外,美国的“石油-美元”霸权,也是伊朗的心腹之患。
早在2006年,伊朗就成立了以欧元为结算货币的国际石油交易所,打响了反击“石油-美元”霸权的第一枪。此举曾一度受到欧元区国家的暗中支持。但是,随着在“敲打”伊朗问题上美欧立场日渐合流,伊朗被逼无奈只能再次探索美元和欧元之外的其他货币来结算石油贸易。2010年8月,伊朗第一副总统拉希米表示,为了抵制西方的制裁,伊朗将把美元和欧元从伊朗外汇交易中剔除,在石油等跨境交易中更多使用伊朗本国货币里亚尔以及其他所有愿意与伊朗合作国家的货币。
去年8月,韩国同意伊朗央行在伊朗开设韩元账户,并用本币结算部分石油款。同时,伊朗可通过韩元账户支付从韩国购买的货物款项。今年初,伊朗被迫更加积极地探索反金融制裁举措,艰难发起了一场“金融保卫战”,而其主要的合纵之策就是进一步加强与新兴国家的石油贸易本币结算,摆脱在石油出口中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
1月26日,伊朗、俄罗斯宣布双边贸易完全用本币结算。2月8日,伊朗宣布与印度的石油交易中45%的交易额将由印度本币卢比支付。
2月初,伊朗石油部长访问中国,其核心就是推动使用本币(事实上就是人民币,而不会是里亚尔)来结算中伊石油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伊朗对华石油出口,可以大大缓解伊朗面临的金融压力。从2011年最新签订的进口协定看,中国目前已成为伊朗原油的最大买家,中国进口了伊朗石油出口20%的份额。一旦伊朗改用人民币结算石油款项,伊朗通过石油出口可以换回大量人民币。由于中国盛产伊朗所需要的几乎一切物品,这足以保障伊朗的外贸和经济发展需要。
不仅如此,从2009年开始,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举措先后出台,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东南亚很多国家已成为通行货币,东南亚和伊朗的贸易也将因此不受欧美制裁的太大影响。同时如果伊朗能手握大量人民币,它还可有效解决里亚尔对外币兑换的国内紧张需求,帮助其稳定货币。
而对中国而言,此举也意味着人民币开始打破美元和欧元在石油贸易中的联合垄断局面,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大宗商品结算货币的开始,给人民币崛起提供了重要契机。正如有中国学者所说,这是“欧美制裁伊朗,而送给我们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