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招聘”的死结如何解开


  近日,据媒体报道,天涯社区出现网帖,显示湖南涟源市经济开发区公开选调15名工作人员的考生成绩表,其备注一栏有“市领导打招呼”、“家景好”等字眼。

  此事真假虽还有待确认,但它反映出的问题是真实的:其一,现在各种招聘中存在“萝卜招聘”现象,招聘拼的不是应聘者的技能和才华,而往往是家庭背景;其二,人们对有些招聘的公正心存怀疑,认为里面有“猫腻”。说到底,信任危机在蔓延,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已出现了严重的信任裂痕。

  一个健康的有活力的社会总是不断地拓宽“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领域。在政治生活领域,用选举制代替世袭制就是不断拓展此“三公”的结果;在经济生活领域,公开招标竞标就比私下里的暗箱操作要公平许多。同样道理,单位要进新人,通过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就比让单位领导推荐自己的亲戚靠谱许多。

  可是,如果明里说是公开招聘,可背地里还是拼关系,搞暗箱操作,那么这样的招聘就完全成了“挂着羊头卖狗肉”。这样的招聘不仅会破坏公平原则,而且还会摧毁应聘者与招聘单位之间,说到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现在,不少应聘者都心里犯嘀咕,害怕在招聘中被有背景的人给“挤”了,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相对于招聘单位,应聘者处于弱势的位置,且现在又有就业难的现实背景。所以,要想重建应聘者与招聘单位之间的信任关系,我觉得招聘单位应该先释放出最大的诚意,尽可能地将招聘过程的各个环节置于阳光之下,用公开的招聘过程和公正的招聘程序来最大限度地保证招聘结果的公平。

  现在的问题是,招聘程序往往是招聘单位自己设计的,这个程序虽也有公开、公正的部分,但整体上还是缺乏足够的透明度。最常见的情况是,报名、交费、考试等前期环节确实是公开、公正的,可在后期的评卷、录用等环节却又显得很神秘了。这就难免给应聘者留下种种遐想的空间,使他们认为“这里面有猫腻”。试想,如果整个招聘程序都透明公开,谁还会怀疑其公平性?当年小布什和戈尔竞选美国总统,两人在选票上难分胜负,最后只好让最高法官来裁决。但即便这样,戈尔也得认账,因为整个程序和过程完全是公开透明的。程序公正、过程公开,是让人相信结果公平的必要条件,若程序不够公正、过程不够公开,那么结果是否公平就变得“不得而知”。它可能是公平的,也可能是不公平的。而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又恰恰为中国人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滋生土壤。

  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别人之所以不相信你,就是因为你没有给够让人完全相信你的理由。招聘也是如此,招聘单位理应多在招聘程序公正、招聘过程公开上下工夫,给够让人相信结果公平的理由。人们常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同样道理,公开公正是破解“萝卜招聘”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