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促RFID产业大发展


  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业界期盼已久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出台,无疑给正在发展的中国物联网又吹来一股强劲的东风。
 
  RFID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重要环节,在物联网产业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2004年国家金卡办率先启动物联网RFID应用试点与示范工程以来,对推动中国RFID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RFID产业链已经形成, 2010年中国RFID产业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中国RFID应用基础初步奠定。
 
  然而,尽管中国RFID产业这些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RFID超高频核心技术问题、标准问题、成本问题、商业模式等诸多问题,依然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最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系列制约整个中国RFID产业与应用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已经被列入《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中,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有效突破和真正解决。
 
  首先,在《规划》的主要任务中第一项“大力攻克核心技术”的第一条,便明确指出:要提升感知技术水平。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等感知技术的研究。在第二项“加快构建标准体系”任务中的第二项,明确说明:要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重点支持物联网系统架构等总体标准的研究,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大力推进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而在“协调产业发展”的第一项,明确指出: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配套产业能力的提升,推动微纳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规划》中重点工程的第一项便是“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中,信息感知技术被列入第一项,在信息感知技术中对超高频和微波RFID明确提出,要积极利用RFID行业组织,开展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协同攻关,实现超高频和微波RFID技术的整体提升。而在《规划》中提出的标准化推进工程中,在共性关键技术标准方面明确提出:重点支持标识与解析、服务质量管理等共性基础标准和传感器接口、超高频和微波RFID、智能网关、M2M、服务支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
 
  从《规划》的解读中,笔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制约中国RFID产业发展已久的的瓶颈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准备采取积极的政策和行动去解决和突破。伴随着《规划》中提出的“十区百企”的产业发展工程,和九大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强力推动,我们有理由相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发布与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RFID产业快速发展、使中国RFID产业步入第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