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超认为,“高校微博潮”的兴起,是高校主动适应微博这种“新新媒体”的快速反应。他认为,高校微博不但开拓了新闻发布的新途径,而且有助于高校形象的塑造。高校微博避免了传统新闻发布流程复杂、耗时较长、时效性较差等问题,发布信息更加快,更能实现有效传播。但是,在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方面,还需要以官方网站的消息为准。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如同新华社发布的“快讯”;而官方网站的消息,则相当于通稿中的“详讯”。微博与官方新闻网,在传播信息方面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微博“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模式,则可起到一般的网络媒体难以起到的传播效果。
“做新闻事件的第一定义者”
王君超提出,官方微博应当成为高校“新闻事件的第一定义者”。他认为,官方微博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发布事实,阻断谣言传播和革新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模式的利器。与其让一些“小道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不如就新闻事实发一条官方微博,做“新闻事件的第一定义者”。
让微博“活”起来、“动”起来
王君超指出,现在高校微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定位不明确和互动性不够。有些高校将开通微博当成官方网站的延伸发布平台,直接将新闻网的内容拷贝到微博上,运作模式也完全按照网站子栏目的模式来管理,导致内容太过严肃,吸引力不强,微博“网站化”是目前一些高校微博存在的问题;其次是互动性不够,一方面部分高校微博的更新速度慢,与网友互动性不强;另一方面,高校微博的话语方式还需要改进,增加亲和力和个性化,以适合网络与移动终端的浏览习惯。
王君超认为,针对高校微博现状的不足,官方微博一是要多从“受众定位”方面考虑办出特色,也就是站在“粉丝”的立场,考虑他们的阅读习惯,适当借鉴企业微博和政务微博的做法。除事件新闻外,也发布一些与本校相关的历史掌故、名人名言甚至有趣的幽默故事等,推介一些有特色的课程和优秀的师生,以增加亲和力,但也要注意避免肉麻的用语。二是要增强互动性,不能将微博变成单向的“信息发布器”,对于回帖的大量评论不能置之不理,至少要有选择地回复,让微博“活”起来、“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