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金融业发展呈现五特征
据重庆媒体报道,2月9日,重庆市政府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理清思路,研究部署如何做好今年金融工作。市长黄奇帆指出,金融要牢牢把握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去年,在全国银根紧缩的背景下,重庆金融业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喜可贺。去年全市新增贷款2200亿,增长20%,比全国平均高出4.1个百分点,银行税后净利润达到370亿,利润率3%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银行不良资产率只有0.7%,低于全国的平均值,排全国第四位。
在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设中,重庆金融业呈现出五个特征:
第一,金融GDP占比提高。2009年6%,2010年6.1%,2011年占比7%,排名全国第四。
第二,集聚辐射效应显现。重庆GDP和贷款余额比已达1∶1.3,一个地方GDP有多大,贷款需求就是多大,当贷款超过GDP的时候,说明这个地方逐步成为一个金融中心,超过GDP的贷款会向周边辐射,体现辐射效应。我们的银行存贷比也体现了集聚能力,重庆的银行存贷比超过80%,比全国平均高出10多个百分点,说明重庆将其他地方的贷款额度吸引过来了。此外,重庆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代表着金融集聚辐射效应。
第三,业态丰富。尽管重庆是西部的城市,但囊括了中国的所有金融业务,首先是传统银证保金融机构方面,总数达到241家,去年增加36家。创新型金融机构迅速发展,总数达到413家,增长77%。此外有要素市场七八个,总之金融品种齐全,市场活跃度逐年加大。
第四,服务百业。去年全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3100亿元,占工商实体经济融资总量近80%。
第五,支持民生,为缩差共富服务。全年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180亿元;支持公租房建设,授信247亿元、贷款57亿元;还支持微企发展,给微企提供贷款。
如果总结美国、欧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主要是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金融的问题,一方面是政府财政的问题。金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没有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越来越独立,自我膨胀,以自我为中心,在虚拟经济中自我循环。我们说金融是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是在为所有实体经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当金融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不再是中心,所以“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枯则金融亡”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是每一个金融企业家应该铭记的格言。二是金融杠杆比太高,1∶3—1∶10是基本合理的杠杆比范围,杠杆比太高,是引发整个世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三是金融高管收入过高,高收入又和利润挂钩,为了创收就会铤而走险,唯利是图,甚至搞欺诈。
关于2012年重庆金融工作,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2012年重庆金融增量将达4500亿。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金融增量也要进一步扩大,总的市政府考虑4500亿元,银行贷款增加到2500亿,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到900亿,加上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就有600多亿元外边的资金;还有三四百亿央企借款。有这4500亿元金融增量的保障,相信今年重庆经济仍然会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加强民间金融的发展。重点加强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八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金融公司,都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都属于民间金融公司,把这一块搞好了,一方面发展了民营金融,另一方面会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会大幅压缩高利贷生存空间。
三是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这一块民营企业多多益善;还要推动科技类企业上市,特别是要推动私募基金和微型企业结合上市;此外,还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上市,争取2015年重庆国有企业的证券化率达到70%。要多到香港融资。香港的贷款利率才百分之一点几,而香港正在大力建设中国离岸人民币中心,重庆的企业要利用这些条件多到香港融资、上市、发债券。
重庆银行今年要努力实现上市目标;西南证券要以重庆为中心,在西南地区好好发展投行业务,提高效益,努力打造金融集团;农商行要进一步增加“三农”贷款;三峡银行争取今年开始启动上市工作;信托公司进一步推进发展,市政府支持重庆信托开展公租房的信托业务;重庆汽车金融租赁公司争取一季度完成筹备工作,二季度正式挂牌。
四是抓好金融生态建设。一是注意加强对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的打击;二是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三是进一步抓好江北嘴、解放碑等金融中心区的环境建设;四是搞好金融人才的培训,营造金融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
附:历经百年 重庆金融业凤凰涅槃
1899年中国通商银行重庆分行的设立,拉开了重庆新式银行建设的序幕
重庆首家新式银行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当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走向衰落的时候,地处中国西南的重庆却翻开了现代金融史新的一页。这一年,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通商银行在重庆设立了分行。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重庆分行的设立,使这个两江交汇的西南重镇有了第一家新式银行。
在100多年以前,水道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两大黄金水系交汇处的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水陆码头,自然是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加之川东道、重庆府、巴县3级地方政府同驻于此,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庆开埠,重庆已成为中国西南的政治与经济重镇。
经济的繁荣自然带来了金融的发展,从清道光初年(1821年),山西商人雷履泰在重庆开设日升昌票号分号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庆的第一家钱庄同生福的开业,在以后的数十年间,钱庄作为重庆金融业的一大支柱,鼎盛时期已发展到50多家,每年吸收的存款达1000多万两白银,作为西南经济重镇的重庆,已经具备了西南金融重镇的雏形。
曾建川帮六大银行
1937年7月5日,一群衣着讲究的人聚集在新落成的川盐银行重庆总行的大楼里,留下了一张神情怡然的合影,成为重庆金融史上弥足珍贵的历史影像。
在照片的上方,写有“川盐银行重庆总行新行落成全体董监职员摄影纪念”的字样。照片上的人以穿长衫为主,也有几个西装革履的男子。长衫与西装,皮鞋与布鞋,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具时代气息的画面,就像当年的董事长吴受彤,从一个曾经一度沉湎于佛学而后为官吏幕僚的读书人,最后成为了重庆现代金融业的弄潮儿。
川盐银行的前身是创办于1930年的重庆盐业银行,曾做过四川盐运使王缵绪幕僚的吴受彤,在盐业银行搁浅之际出任总经理,以其独特的人脉关系和精明的投资方略,不但使川盐银行起死回生,还投资矿业、工商、运输、保险等诸多行业,获利颇丰。同时,他还热心文化事业,投资兴办当时在重庆颇有影响的《世界日报》,重庆南开中学(现重庆三中)的办公楼,就是他当年捐赠的“受彤楼”。
1936年底,当年重庆最高的建筑,楼高九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川盐银行新楼落成之际,川盐银行已与重庆的聚兴诚、美丰、川康、商业、和成等一起形成著名的“川帮六大银行”。
《重庆通史》主编周勇先生在谈到近现代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时说,以“川帮六大银行”为主体,加上滇黔银行形成的华西集团,与江浙为主体的集团、直鲁地区的华北集团、广帮为主体的华南集团,共同构成了当时中国的银行集团。这是抗日战争以前,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收购美方银行股份
1922年,重庆有了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商业银行———美丰银行。
当时美丰银行的注册资金是100万美元,美方控股占52%,中方股份占48%,初创阶段,曾一度出现亏损局面,是其股东之一的康心如的努力,才使其业务有了起色。
1926年9月5日,英国军舰炮击万县,打死打伤中国军民近千人,焚毁房屋、商号近千家,“九五惨案”激发了全川、全国人民的反帝浪潮。1927年春天,在川各外国侨民接到撤离中国的通知。
1927年3月27日下午,四川“美丰”银行第四任美方经理海翼德,接到美国大使馆的通知,在3月30日零点以前他必须离开重庆。
海翼德紧急约见康心如,提出要求三天内将美方股金变现,否则就宣布破产倒闭,等局势稳定后再来收拾残局。
期限三天!康心如惊呆了。“美丰”若是倒闭了,后果不堪设想。储户会挤爆“美丰”的营业所,军队里的官员们肯定会派副官提着手枪来强行取款。如果想保全“美丰”,那就必须收购美股,按当时的市价,美股总值共13万银元,三天内难以办到。
康心如想到一个救星,那就是刘湘。刘湘那时归顺了北伐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正在谋求“四川王”的宝座。
康心如赶紧去找“美丰”银行的股东周见三,此人是刘湘读军校时的同学。周见三半夜三更向刘湘陈述保住“美丰”对于稳定四川局势、稳定社会民心的作用,获得刘湘的支持。结果,由总商会会长曾禹钦出面,邀集刘湘的部下和商帮的汪云松、周俊臣等人,火速凑齐了这笔巨款。
1927年3月30日深夜,美方经理海翼德如期离开重庆,“美丰”银行成为中国人自办的民营银行,康心如成为美丰银行的实权人物。
金融中心凤凰涅槃
正当重庆的金融业蓬勃发展之际,抗战爆发。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西迁重庆。沿海城市的工厂纷纷向重庆和西南各地内迁,各省地方银行暨省外商业银行亦接踵集中到此,各地社会游资亦大量流入。山城重庆人口密集,工厂增多,市场繁旺,出现了一片战时繁荣景象。重庆一跃成为战时大后方政治经济和金融的中心。
据重庆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重庆金融》记载:战前重庆的银钱业不过20余家,在1938至1940年的3年间,就发展到40余家;1941年后,又因太平洋战事的关系,香港及海外侨胞的资金内移,银行钱庄家数大增,截至抗战胜利前夕,重庆除四行两局一会和四联总处等国家金融机构外,还有小四行4家、省市县银行24家,商业银行57家,外商银行2家,钱庄、银号、银公司、信托公司等24家。当时参加中央银行重庆分行票据交换的行庄一度高达120余家,与之相关的保险行业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家总行局随之东下,大批的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也纷纷东移,重庆的金融业又一落千丈。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导致国统区物价飞涨,金融秩序大乱。重庆作为国民党反动当局最后盘踞的几个大城市之一,成了经济与金融的重灾区,1949年解放前夕,只有聚兴诚等少数几家商业银行还在苦苦支撑,国民经济和金融行业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0天后,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成立。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重整金融秩序,翻开了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李炼
四川盐业银行重庆新行开业留影
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全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