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前景疑云 绯闻继续缠身


  如果说产业新闻领域也像娱乐新闻一样有“绯闻”这个品种,那新浪微博近期就像一个经常出没于夜店的女郎,三天两头被媒体曝出与富豪二代的暧昧——曹国伟将让出CEO一职和牵手阿里巴巴成为他们最新的绯闻内容。

  但即使是谣言,只要它广泛传播,也必有其现实基础,代表了一定的心理期待。新浪微博之所以绯闻缠身,皆在于它庞大的用户群与惨不忍睹的现实收入,以及强劲竞争对手微信的崛起。

  在惯于做“Copycat”的中国互联网界,国外鼻祖类产品的行情往往会最终影响到国内的模仿者。新浪微博的美国鼻祖Twitter这两年来赢利之路不那么顺畅,这反过来也影响了资本市场对新浪微博的估值,进而导致新浪股价从百元以上,一路跌到40美元附近的最低点。

  Twitter与新浪微博的困境,其实代表了社交性媒体产品的共有挑战。尽管二者都是从桌面产品起家,但无可否认的是,正是智能手机的大普及,给Twitter类产品带来了远超传统媒体的时效性与现场感,也带来了大批打发碎片时间的用户,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分食了传统媒体的注意力资源。基于“注意力市场”上的强劲增速,Twitter类产品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因为在此前的规律中,注意力与广告收入成正相关关系。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规律目前看来尚未生效。百度CEO李彦宏今年6月即提出“刹车论”,指出移动互联网上的广告变现目前还没有好的途径,因为设备屏幕小、人们对碎片时间期待不高,因此广告投放无法取得与注意力规模相适应的收入。这一预言准确地击中了Twitter类产品的软肋。即使对相对估值更高的Facebook来说,也同样面临用户大幅度迁移到移动互联网,导致其收入预期受到影响的现象。

  客观地说,微博的确满足了人们即时交流的基本需求,甚至可能达到“协议级”的重要性(即微博作为基础设施进入互联网平台,就像电子邮件一样成为标准化的功能)。

  但别忘了,用户规模大、成为基础设施,都不是必然盈利的前提条件。电子邮件作为第一个被标准化也长期占据互联网第一服务桂冠的产品,没有哪家大公司从它身上直接获利。微软、Google都在电子邮件上投入重兵,那是因为它可以固化用户账户体系,为它们的云计算、搜索等业务提供入口。

  对,就是起到入口的作用。

  规模庞大的服务,必须有一个通达盈利服务的入口,这才能保证从规模到收入变现链条的闭环。新浪微博与母公司新浪之间不存在这种链条,甚至还在侵蚀传统新闻门户业务的收入。在2011年4月微博启用独立域名的时候,Google trends的数据就已经显示,新浪微博已经超过了传统门户搜狐、网易,正在高速逼近腾讯和新浪自己的门户。即使曹国伟自己也承认,微博对于传统门户的广告业务存在蚕食效应。

  无法实现对原有服务的增值,新浪微博又在产品开发上迭遇瓶颈。其桌面端的V5版一推出即遭骂声一片,不知所云的智能排序功能本来是为将来的广告功能铺路,却因为极不成熟的数据分析与推荐技术遭到大批用户抵制。而微博页面一如既往的混乱,以及新浪官方在开放平台上与第三方的竞争,都令人对其所谓的“微博生态圈”是否存在心生疑虑。

  在这种大环境下,彭少彬被王高飞取代证实了外界此前的猜测:新浪将因为微博发展不力而进行内部大调整。既然可以换掉事业部总经理,那再把一个COO扶正为CEO,当然也不是不可能。

  更何况,新浪过往的表现已经给人留下“擅于资本层面腾挪操作弱于产品层面优化”的固有印象。这就是新浪不断否认,各种绯闻却一直挥之不去的内在因素。

  不过,媒体聚焦“阿浪恋”,多是出于一个看上去很美却实际上不靠谱的匹配理由:新浪有庞大的用户与SNS网络,阿里巴巴的电商需要流量入口。新浪要变现,电商是最好的途径。既然你们双方如此互补,那合作还不是水到渠成之事?

  公司之间的资本合作,并不像街头算命家们的逻辑那样简单,他们也有其固有基因。

  阿里巴巴的基因就是做平台而非自己主动介入前端服务。既然淘宝上的商家已经在新浪微博上建立起了初步的推荐、导引体系,阿里何必多此一举去替他们收购?何况微博作为媒体平台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公信力,如果说阿里为了给自己的电商导流量去收购它,谁还敢在上面买东西呢?商场的购物宣传单免费发放也没人要,报纸的广告要投巨资还有人排队投,就是出于这个道理。

  归根到底,微博到底如何盈利,谁都心里没谱。围绕新浪微博的各类街头消息远远不会因为官方辟谣就平息,反而会继续发酵,反哺为微博平台上持续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