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今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断出现的关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即将出台的“预告”,吊足了民众的胃口。
我们在讨论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时,首先必须厘清一个问题,在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政府在民众的收入分配方面能有多少权力可以运用。
一般地说,一个具体的个人能够得到的收入,更多与其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劳动能力有关,政府能够运用的干预手段只是利用税收来进行二次分配。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可以直接决定职工的工资类别,但这种决定权也仅仅局限在国有企业,对于一些集体性质的企业,政府事实上不会去决定职工的收入分配。只是当时的企业形式绝大多数为国企,矛盾并不突出。但这种由国家一竿子插到底的收入分配,只是保证了表面上的公平,却严重损害了效率,导致企业与市场脱节,效益低下,民众也只能领取低工资,生活水平低下。
今天,我们讨论收入分配改革,决不是要求政府制订一份详细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工资表或者类似于工资表的东西,那么,这份呼之不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又能给民众什么样的期待呢?
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政府对经济运行虽有调控权,但已不可能直接干预企业的运作,特别是职工收入分配。政府能够做的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订最低工资标准,并利用政府的刚性权力强制企业执行,除此以外,政府在收入分配上难以对企业发挥直接影响。但是,目前民众之所以对收入分配改革期待很高,主要在于收入分配的失衡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比如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家庭2010年基尼系数达到0.61,远超国际警戒线。中国社科院12月18日公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也称,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总体上仍在继续提高。
一方面是富人不断出现,财富快速向一小部分人集聚,另一方面是工薪阶层的收入长期不能提高,或者说即使有所提高,也被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所吞噬,贫富差距的口子越拉越大,改革已显得十分迫切。
很显然,这种改革决不能拘泥于制定一个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而首先必须分析造成目前这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症结所在,并下大力气攻克这个症结。
必须看到,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走高,集中发生在最近一二十年,而这一二十年正是国有资本在做大做强的口号下强势推进的一个时期,国有资本已经在我国不少关键行业占据了市场垄断地位,无论在市场资源还是产品定价上都有绝对的话语权。相形之下,解决了三分之二以上劳动力就业的民营资本的投资环境则仍然不容乐观。
但是,国有资本的强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政策庇护,政府是国有资本的最大股东,这很容易导致政府将本属于全民的行政资源倾斜于国有资本,使其成为国有资本的代言人。在这同时,国有企业又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可以很方便地将政府给予的“特权”转移到其职工,特别是国企高管身上,使其成为“先富起来的人”。相对来说,民营资本大多只能拾取市场的“边角料”,若其经营效益低下,职工的收入分配自然也不可能提高。在这种局面下,如果由政府出面,硬性规定民营企业必须给职工加多少多少工资,那只会加剧民营企业的困境,最终还是不利于职工收入的提高。
因此,要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目前的经济结构,改变目前部分领域内国有资本的绝对垄断地位。否则,市场缺乏竞争,难以得到充分的发育,对经济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收入分配的失衡就只是这种僵化经济结构的一个反映。
当一个公平开放的、法制化的市场建立起来以后,一个个体的人能够得到多少收入,基本上只能取决于其个人的能力,而不必过于依赖政府的一纸方案。无收入、低收入者可以通过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基本的生活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这个开放的市场中寻找发展机会,而高收入者也因为是通过公平的市场博弈赢得财富而心安理得。这样的市场,才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在它背后的社会,也才是一个人人向上的健康社会。
收入分配改革功夫应在方案之外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