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莫言”,冷眼中国


  无论如何,目下的中国,莫言都是一个值得国人思考的对象,甚或是现象。诺贝尔奖作为一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重大奖项,110年来第一次颁给了中国人,奖励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国人面对莫言获奖的消息,有褒有贬,甚至质疑的声音更大,这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笔者欲从两个角度反思

  从时代大背景来看,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国籍的大陆人,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初期,这一段时期正值共产党奋力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从物质层面来讲,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的国力也有了显著增强。但是,我们要反思的是,这一奖项和中国的国力增强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不少官员会说,莫言获奖,是中国不断增长的国力使之然,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一种尊重或者说敬畏。这种观点毫无逻辑,诺贝尔奖也曾经颁过给第三世界的其他国家甚至不甚强大的国家,且这种论调也太过庸俗,也只有政客们才如是表达。如果说莫言获奖和这个国家的关系,那就是,这片古老而又不断变革的土地给了他灵感与丰富的素材。实际上,中国这个古老悠久的民族从来都不缺乏文化的、历史的资源,只是,我们的需要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我们的历史、文化以及我们深渊传统、交融现代的理念向世界有效展示。历史上,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文人墨客,从来都不缺乏展示思想的能力,也因此,在漫长的几千年文明史上,我们遗留的文化遗产较世界而言不可谓不丰富,不可谓不博大。我曾经说,如果让我们随机从中国历史上选取圣贤先哲,他们的成就都可以说是世界级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非常善于表达的。遗憾的是上个世纪的中叶以来,我们沉迷于各种政治运动中,文化被摧残甚至对文化发起了革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们这个大国的文化生产能力,甚至消耗了不少历史文化资源,令国人扼腕叹息,所以,当下的文人对当年那场文化浩劫的过激言辞,也可以理解。

  但从作品的角度,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是莫言?而不是其他!比如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当年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呢?当然,诺贝尔奖不颁给过世了的人,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假定路遥活到现在呢?我觉得诺贝尔奖还得颁给莫言。路遥的小说和莫言的小说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那就是都植根于中国的土地,取材于甚至同一时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都比较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但是,个人以为,路遥的小说给我的感觉的是朴实感动,如清风徐徐弥漫开来,莫言的小说给我的却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比如《蛙》中的姑姑这个人物,从一个生命的引渡者——接生医生,到计划生育的具体执行者——结扎和流产,到晚年的忏悔者——孤独、纠结、悔恨,它给人的冲击力在于,它留给了我们读者一个大家都显而易见却不变严明的疑问——是什么让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三重角色的转换?从生命的引渡者——生命的扼杀者——敬畏生命的忏悔者!我能明显的感觉到,姑姑从成为计划生育的执行者那一天起,她就是一个孤独的、纠结的,同时也是困惑的行者,她也许没有反问自己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她要做的就是一个爱国者,而爱国的表现就是无条件的执行党和国家的号召,她是忠实的、虔诚的公民和爱国者。可是国家这个抽象的词汇具体是什么,她也许不懂也想不明白。因而,“姑姑”应该不是一个人,她是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权威笼罩下的可怜虫,她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这便是莫言小说中乡土气息背后社会投射。

  此外,诺贝尔奖项说到底是一个西方的奖项。莫言能获得这个奖项也许是有意识无意识的迎合了西方的普世价值和理念。较之于东方社会,特别是东方中国而言,西方社会向来更加关注普适的价值观,比如平等、自由、博爱,又比如生命、价值、尊严,还比如环境问题等。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列欧美大片,比如《阿凡达》这部影片。西方人在艺术表达上惯常于寻找一种意向,而不是直抒胸臆,他们的艺术作品要达到一种效果,那就是激发观众或者是读者无尽的想象力,而不是明确所指。阿凡达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看完整部影片,我们发现,阿凡达可以给人很多遐想。比如他让我们想起了同样是海军陆战队队员,同样身残志坚,同样拯救美国于危机之中的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比如我们还能想到同样是到美国土著部落易洛魁人中成为他们的义子,并帮助易洛魁人争取生存权利的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而整部影片也给我们传递一种理念: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文明之间的平等共处等理念。莫言小说的共性在于他通过魔幻的手法表达令西方人特别熟悉和认同的价值理念。比如姑姑这个角色前后冲突,传达一种精神那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戕害生命后所受到的惩罚和忏悔。因此,莫言小说表述的手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虚幻”的,却是现实的也是真实的。

  反思“莫言”,其实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中国。过去三十年,甚至是60年,我们为了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工业化),太注重技术层面(器物),这种过于功利主义的表现在当下的中国人心目中仍然严重存在。我们可以从当下中国高中文理分科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家长和学生本人,都毫无例外,不论兴趣的倾向于理科,原因是:就业的考虑,和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文字狱的心理阴影。我们忽视了人文与社会的重要性。我曾说: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功利性的崇拜理工科时,说明这个国家还处于一个工业化初期,也处在一个蒙昧而未觉醒的时期,当一个完成了工业化后,它该当是总是人文与社会的时候了。就文化和文学而言,当下的中国迫切需要倾注力量去打造一个会讲故事的文化集团,用世界欢迎的方式,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莫言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