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研究人员生长激光器采用了高性能材料,而且直接生长在硅上。把电子和光学组件集成到计算机芯片上,会加快数据传输,在计算机内部和计算机之间都是这样,但是,最好的激光材料不兼容硅,而硅被用来制备今天的芯片,这种不兼容就成为一个主要障碍。
生长纳米激光器(nanolasers),制备采用的是所谓的奇特半导体,就在硅片上生长,这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研究人员就克服这一障碍。随着进一步的开发,伯克利激光器可以提供一些途径,传输更多数据,速度更快,从而加快超级计算机内部的计算,并可更快地下载大文件。
“使数据上传或下载到笔记本电脑,这正成为一个瓶颈,”马力欧?帕尼卡(Mario Paniccia)说,他是英特尔公司光子学技术实验室总监。很难通过今天的铜线传输数据,并使速度超过每秒10千兆。这样就减慢了计算机部件之间的数据传输,比如CPU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并规定了设计上的限制。设计师必须使组件尽可能紧密地靠在一起,这样数据就不必传输很远,以免产生热量,减慢系统。
数据编码为光脉冲,传输就要快得多,而且损耗较少。但是,唯一的办法是集成光学元件与今天的芯片,要做到这一点,采用的材料和制造方法就要兼容硅系统,这种硅系统就是今天的制造厂所采用的。“未来光子学是基于硅的,”约翰?鲍尔斯(John Bowers)说,他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卡夫利(Kavli)纳米技术主任。问题是,硅本身是一种差劲的激光材料,会浪费了大量的能量,只能发出很少的光。
最有效的激光器的制备采用了一组材料,就是所谓的“III - V”半导体,这一数字名称源于周期表的分栏,这些栏的元素被发现可用于制备它们。就像硅一样,这些材料也是结晶。但是,从晶格(crystal lattices)来看,硅和这些材料不相符合,因为原子具有不同的尺寸。研究人员生长III - V族材料就是在硅上进行,III-V族晶体需要拉紧,以便对齐硅晶体,这就会导致缺陷,降低性能。
考尼?昌-哈斯耐(Connie Chang –Hasnain)是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他已经解决了这个不兼容性,就是硅和这种激光材料之间的不兼容性,他利用了纳米结构的性能,并仔细控制这一生长过程。伯克利研究人员首先把硅基质放置在化学生长室里,使温度升高到400°C,并入流入气体,气体中含有铟(indium),镓(gallium)和砷化物(arsenide)。通过控制气体组分比及流动速度,昌-哈斯耐发现,可以引导这些III-V族材料的生长,这样,这一生长就开始于一个小点,称为“种子”。铟镓奈米柱(indium-gallium nanopillar)会从这一种子发芽,形成一个无缺陷的晶体。种子似乎可以保护其余部分的结构,使它们免受下面的硅的影响。研究人员随后流入第二组气体,是两种气体,这样就制成镓砷化物外壳,并围绕纳米柱。
这一纳秒柱被泵动,所采用的光是来自另一个激光器,这时,这光就会盘旋在纳米柱内,仿佛是沿着一个螺旋楼梯上下飞窜。不同的材料用于核心和外壳,就会引发这种的效应,从而捕捉光子,使进入这种盘旋状态,直至达到足够高的能量阈值,然后散发。这种螺旋效应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之前未曾见于其他类型的激光器。这些结果已经被描述,就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下一步是要表明,这一激光器的泵动也可采用电能,这是制备小型激光器的关键。昌-哈斯耐相信,伯克利研究人员会制成电泵激光器。在另一个出版物《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她的小组展示了奇特的半导体二极管,就在硅上面,现在他们正在进行调整,以泵动纳米激光器。
另一个关键是制备激光器时,在硅芯片上不要让温度变得过高。昌-哈斯耐表示,她的工艺最终可被用于生长高品质的激光器,是生长在以其他方式制成的硅芯片上,这些硅芯片配置有晶体管和光学元件,使它们可以用光脉冲进行数据编码。沉积高品质III - V族半导体晶体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而不是400 °C,这些材料通常是生长在700 °C,这个温度会破坏微处理器。昌-哈斯耐说,正是这种激光器的纳米结构使这一切成为可能:高品质的纳米结构通常可以生长在较低温度,低于同一材料制成的大型薄膜。
“很多进步已经取得,都是在硅光学元件上,”英特尔的帕尼卡说。然而,在兼容硅芯片的激光器方面,发展是滞后的。研究人员已经用硅制成了各种不同的光学元件,采用的材料和工艺都已见于芯片生产线。但他们必须在以后加上激光器。英特尔,IBM等公司一直在开发这种变通方案。
昌-哈斯耐承认,该集团有更多的事情需要证明,从电气泵动激光器,到证明他们可提供足够的光,而且都属于正确的波长,还可以结合到其他光学元件。但英特尔的帕尼卡说,使这些激光材料兼容硅是“一大进步”。
纳米柱晶体 激光速度传输数据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