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杲:
照例在这个冬夜,爸爸选择与十年后的你促膝长谈。
一岁半的你开始咿呀说话,你用自己的语言为万物命名,你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亲近,你有了自己的审美:听到好听的乐曲跳起脚来,看到好看的节目情不自禁的鼓掌;
你懂得了取悦于人:为了一块巧克力或者一杯酸奶,你会把肥嘟嘟的小嘴伸给爸爸,然后小手拉住爸爸的指头去开冰箱或者进厨房;
你有了自己的“小聪明”:眼睛盯着玩具,却迅速的摘走爸爸的眼镜,然后一脸坏笑等着爸爸“气急败坏”;
……
从呱呱坠地到翩翩少年,除了身体发育,你内在的灵魂也在发育和成长。爸爸知道你已经度过了宠物期,你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你的精神空间里长出了嫩芽,当精神追逐肉体成长的时候,你的隐秘、忧伤、痛苦开始和你的身体纠结、冲突或者对话。你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关于肉体,我们放到下次细细去谈吧,我们先聊聊灵魂。去年爸爸给你推荐过史铁生叔叔,《灵魂的事》就是他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我相信,对于这些概念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也会贯穿你生命的始终,你也会慢慢的为自己价值观添砖加瓦: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耳朵感受世界,通过待人接物进行价值观输出,人生观像一只小白兔一样慢慢的成长。你开始说出我认为我觉得我断定我想我不同意……——是的,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在别人看来如何稚嫩和肤浅,但是这些独立的想法是灵魂中最值得珍视的东西:在人的一生中,不见得每个人都有机会“虽万千人,吾往矣”,但是独立寒秋挺膺负责的气概、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超然则是作为男人的魅力所在。
有独立的判断和思想,绝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不遵循规则。这是爸爸和你谈的第二个话题,爸爸希望你能从小树立规则意识。爸爸最尊重的学者之一胡适先生(蒋介石评价其“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爸爸深以为然。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均衡点,一个缺乏规则制衡的民族或国家是悲摧的。实际上,过去一百多年的流血奋争,我们的目的无非是建立规则:公民、政府和政党在其规则范围内活动,这也是建立理想国度和幸福人生的基点,可惜我们革命尚未成功。
尽管自然形成的规则对集体而言是最佳对策,但并不是每时每刻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如果人们在规则有利于自己时才遵循,就不会有规则。遵循规则,往往意味着有时会伤害自己。我们常听常说的民主其实就是一种规则,而且是最大的规则。判断民主的真伪,就看是否能够做到“遵循规则直到伤害自己”(盛洪语)。谈到规则,爸爸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图书馆,很多珍贵的书籍被毁于一旦。这场突发的火灾也在考验一名普通的学生: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慢慢阅读完毕后再归还。可是一夜间,这本书成为了哈佛获捐的250本书中的惟一珍本。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惴不安的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间,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时任校长霍里厄克做出了令人吃惊的举动: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把他开除出校。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
我不知道十一岁的你是否能理解“让规则看守哈佛”?十一岁的你是否明白:为了让这个国家实现规则看守,有多少人前赴后继的付出汗水、鲜血和生命?我是多么希望让尊重、民主、自由、共享、理性、建设性等能深入到你们这一代人的观念中,成为我们更主要是你们构建民主自由中国的理念框架。这才是对规则的尊重。
我们第三个交流的话题是敬畏,尤其是对生命的敬畏。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神圣。其实爸爸在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和鸟儿、昆虫乃至蚂蚁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很早就学会了和大自然中各种生命的对话和分享。其实也不仅是我,全家人会因为一头老牛的去世而数日寡欢,也会因为一头毛驴的出生而欣喜不已,麻雀和燕子在房子上筑巢,我们在夏夜观赏蜘蛛编网,……我们一起安分守己相濡以沫。我相信:只有有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丰富、美丽与高贵。有了这种爱和敬畏的人,就不会向一个女子挥刀,也不会因为自己爸爸是李刚或者李双江而傲慢,心是柔软的、湿润的,也是美好的。
我还想和你谈的一个话题是培养兴趣,当然这种兴趣并不是简单的爱好。这种兴趣可能是阅读文学佳作去感受人性光辉的沐浴,进而走进别人并创造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通过用脚步丈量大地来认知大自然的多样与和谐,领略人与人之间共处的至理;通过和无数过往人物的精神交流,对人类的灿烂文化由衷赞叹;有一个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一本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有了这本书,李泽厚九岁的时候已经彻夜狂读并泪流满面夜不成眠,他的这本书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有了这本书,周国平在十岁的时候因释迦牟尼不能与他同时代相识而深深遗憾,他的这本书是《圣经》……而爸爸的这本书则是德兰女士的《求》。我现在仍记得——一个脸色苍白的瘦孩子抱着火盆安静的读书,窗外伙伴们的喊叫根本无法将其拉回现实世界,他像封面上那只白天鹅一样游曳故事情境中,他牢牢的记住了封底上杲占新伯伯的批注:初读如涓涓细流,再读如汪洋江河,三读才知是浩瀚海洋。《求》的主人公廖凌之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了我的偶像,我甚至梦想找个凌之一样的女子作为终生伴侣。现在回头来看,这本书是极其朴素的,但是它引领我走进了美丽神奇的文学世界。从这点来说,爸爸可以算得上“活一生,过两辈子”了。
窗外风声起,已过腊八节。即便滴水成冰,爸爸清楚的知道残雪消融溪流淙淙已经为时不远。爸爸将陪你一起拥抱北国之春拥抱华夏之春,春天里的生命都活色生香,春天里的生命都丰盛健康,春天里的生命都充满力量!
盼望读到你的回信。
2012年1月1日 昌平 乌鲁木齐
给杲杲十年后读的信(二)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