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行业大洗牌:祸福相依 如何才能涅槃


 

  2010年,银监会、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担保业由备案制向经营许可制过渡。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纸文书让一些长期游离于灰色地带的担保公司出现了分化:一批规模小、银行资源少的担保公司在四面楚歌中绝境求生,主动放弃申请经营许可证,低调而又大胆地从事起高息放贷业务;而另一些取得担保资质的担保公司,也开始寻找新的业务支撑点,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为生计觅出路

 

  担保,顾名思义就是,一边扛着责任、一边担着信任,哪一边都不能出现问题,因为这一行当玩的就是风险。

 

  我国担保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一直与金融机构互为依托,可谓银行的亲密伙伴,经营的是商业银行不愿做的次级贷款等高风险业务,属于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行业。

 

  担保公司通过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获取相应的担保费用,费用低、风险敞口大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症结。据测算,担保公司必须保持较高的杠杆率方能够实现盈亏平衡,普遍认为放大倍数(按照注册资金达到金融机构融资比例)须达到5倍以上。

 

  由于对融资性担保许可证的门槛较高,多数担保公司达不到申请要求,银行又不愿意与这些没有资质的担保公司合作,致使一些担保公司业务无法开展。

 

  为了生存,一些担保公司毅然放弃申请经营许可证、放弃利润有限的担保业务,专心搞起了民间借贷。而一些正规的担保公司囿于去年银根收紧、楼市调控、担保业务占比急剧下降,也纷纷涉足这块监管真空地带。

 

  “担保业是微利行业,如果没有标准化的产品且形不成规模,仅靠那点担保费很难养活整个公司”,厦门一家担保公司的负责人李先生道出了其中的苦衷。据了解,大多数担保公司的担保客户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部分客户风险相对较高、融资金额较小,担保费率一般在千分之六左右,剔去资金成本、风险和人力成本后,多数担保公司仅靠担保费收入难以为继。

 

  “如果不涉足民间借贷,仅靠常规的担保业务,厦门市场很难满足其业务需求,一大批担保公司就是冲着高息借贷来的。”一位担保业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然而,这些担保公司业务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终究还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