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加快发展服务业上。这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判断我国的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空间,二是要加快发展服务业,通过增加服务供给来激活服务需求。我认为,这是针对我国目前实际情况作出的扩大内需的正确选择。

  一、从工业发展阶段看,我国已经进入生产性服务需求激增的时期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9992元,相当于5000美元左右,意味着我国总体上进入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转向工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外延扩张的收益在下降,内涵增长的收益在提高,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引导、控制作用日益加强。随着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凸显,我国强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将会引致庞大的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商品流通、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需求。目前,美国工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高达0.16,即美国生产1单位工业品需要直接消耗0.16个单位的服务产品,而我国只有0.10左右,可见我国工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远低于美国的水平。如果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将是巨大的。

  二、从消费水平看,我国已经进入服务消费快速扩张的阶段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5.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了41.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我国城镇居民已经进入富裕型消费阶段,农村居民家庭则进入了小康型消费阶段,意味着我国城镇居民对教育、文化、健康、娱乐、休闲等发展型和享受型高端生活性服务有很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而农村居民也从注重实物产品消费开始向注重服务产品消费转变。

  三、制约我国服务需求的四个因素

  一是服务需求的潜在性,需要外力的作用来激活。与实物产品消费需求的直接性不同的是,服务需求多数具有潜在性、间接性,许多服务需求由于不是基本需求,可有可无,不容易激活。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奉行勤俭节约的消费准则,加上“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更不容易把潜在的服务需求激活。

  二是一些体制性安排影响了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提高,导致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从税制看,我国服务业主要缴纳营业税,而工业则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可以在下游企业中获得纳税抵扣,消除了重复征税,而营业税不允许下游企业进行抵扣,使得下游企业不愿意接受营业税票。例如,物流配送服务如果寓于制造业内则可以按增值税与产品一同销售给下游企业,如果是独立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务则只能开具营业税票给下游企业,由于营业税不能抵扣上游企业的税收,无疑增加了下游企业重复征税的压力。也正由于此,导致许多内置于制造业里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不能有效剥离出来进行独立发展。

  三是收入分配差异较大,导致大量生活性服务消费需求损失。目前我国服务供给主要是按照平均收入水平提供的,对收入水平的高端和低端两头关注较少,导致大量低收入群体基本的生活服务、公共服务仍然得不到满足,低端服务供给短缺;部分高收入群体高层次、个性化很强的高端服务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大量高端服务需求流失国外。

  四是现有城市化水平难以支撑服务产品的规模供给。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7.5%,但与国外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大量人口散居在广阔的农村,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服务需求,难以支撑服务的规模供给。加上我国原来“村村冒烟”式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到处是工厂的情况实际上也不利于服务需求的形成,产生不了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共振效应。

  四、激发服务需求,扩大服务消费

  转变服务消费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老百姓的消费理念仍然停留在实物产品的消费层面,尽管收入水平上升了,但不少人仍然不舍得进行服务产品消费。为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服务消费观,引导服务消费。

  引导增加服务供给。针对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差异问题,应该注重服务市场的细分,按照“高端更高、中端更多、低端更广”的原则,对高收入群体要提供层次更高、个性化更强的旅游、保险、养生、保健、美容、康体等高端服务,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要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对于低收入群体要提供覆盖更广的医疗、教育、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

  鼓励服务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用服务新产品、新业态来激活服务需求。目前,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催生了包括网上购物、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等新产品和新业态,将来还会提供物联网、云服务等,要大力鼓励这些服务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更好地激发潜在服务需求。

  加大体制改革力度。目前,我国单靠市场力量发展服务业的空间基本释放完毕,服务业增长的空间主要来自于体制改变释放出来的能量。行政垄断、行业分割、区域分割问题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资源整合、行业融合发展和区域扩张,加上存在诸如税制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制约了服务业的供给,实际上也抑制了服务需求的增加。因此,必须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为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延长服务时间。一般地,生活性服务与消费时间密切相关,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完成服务消费。现在银行、医疗等服务机构的工作时间与机关上班的时间大致一样,要力促这些服务机构延长或者错位安排营业时间,让消费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服务消费。

  推动城市化与服务业同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要与服务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服务的集中供给,降低服务成本,释放服务需求,同时也促进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