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1年将要过半,显然金融危机的阴影渐行渐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表半年度报告《世界经济展望》,其中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与上次报告基本上相同。IMF预计,今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4.4%,明年增长4.5%。
IMF乐观地认为,发达经济体将继续从金融危机恢复过来,而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当前的增长速度已经高于危机前的趋势线。“复苏的自我维系性增强,发达经济体的双底衰退风险已经消退,全球经济活动似有重新加快之势。”
同时在发生的,还有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下跌以及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的增长。人民币兑美元在过去6个月升值2.3%,但随着美元走弱,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大幅贬值。
这正是当下中国制造商与供应商面临的问题,在这样的多重压力下,如何作为?海外买家们又是如何看待面临的采购挑战及应对策略的呢?3月17日,环球资源在上海茂悦酒店召开了买家会议,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位重量级买家在环球资源企业事务总裁兼《世界经理人》出版人裴克为的主持下,共同探讨了这些问题。
不再是世界工厂?
3月,占据中国制造业大部分份额的广东省将最低工资上调了18%,中国各地政府也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2010年至2011年度,中国除了劳动力成本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成本投入也不断飙升。例如,去年棉花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了150%,对服装纺织行业造成一定影响。
中国将“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作为今年外贸政策的大方向,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看来,出口虽然面临放缓的压力,但大趋势仍保持强劲。这主要得益于美欧经济继续复苏。短期内,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改变的迹象,有望继续支撑中国外需的增长。但显然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企业的竞争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那种劳动力密集型、低工资中国企业提供低价出口产品日子可能将一去不返了。中国的制造商和出口商们,为了找寻新市场,并在全球供应链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也都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途径为自己寻找下一个出口。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依旧是世界工厂,但已不再是血汗工厂。
有三个因素可以缓解中国薪资不断上涨的潜在影响。首先,提高之后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在欧美所售产品的最终价格中,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正如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教授所指出的,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中,真正在中国国内创造的仅占10%-15%。“较低的增加值意味着,即使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也不会对制成品的最终价格有太大影响。”
其次,中国的生产率水平并非停滞不前。过去20年间,生产率大幅提升,使中国企业能够在最终价格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工人的薪资水平。中国的出口商已向价值链的上端移动,港口和公路的先进程度已堪与发达国家媲美,因此尽管薪资迅速上涨,出口仍实现了增长。太平洋商品(亚洲)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地区经理Smriti Ranjan Bhowmik这样介绍道:“对于我们澳大利亚的买家来说,问题主要源于地域限制。如果我们从孟加拉国或印度采购,交货时间是通常的两倍以上。若从上海采购,产品运到墨尔本仅需十四天。快速地在短时间内交货对于流行服饰行业十分重要,因此,尽管孟加拉国的采购成本更低,我们的大部分产品仍从中国采购。”
对买家而言,采购重心转移至中国内地,则既有优点也有劣势。法国服装零售集团博马努瓦的运营经理Umesh Mirchandani认为,在中国内地建厂有两项优势:当地政府为了吸引这类投资,推出很多鼓励政策;此外,工人们的住处离工厂仅20分钟路程,他们愿意每天赶早来上班,他们不介意领取较低的薪酬,因为内地的生活标准没有沿海城市高。
Umesh Mirchandani也表示,“纵然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的确更低,但越靠近内地,交通越不便利。在云南或江西制造产品,成本十分低廉,但要将产品准时运往港口发货,你需要周全的计划,任何状况都有可能发生。由于耽误了发货时间,错过了船运,不得不改为成本更高的空运,之前节约的成本付之一炬,这种事的确让人恼火。”
买家们认为,当一家制造商迁往内地时,如果能将沿海地区的专业经验、思考方式及经营哲学付诸实践,企业发展当不成问题。
多重压力袭来,如何有所作为?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