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包括南方周末在内的一些主流媒体都开始关注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来。应该说,民工子弟学校的问题应该算是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但此次各媒体体的关注角度,不像是在为这类学校诊病,而是在为相关部门关闭这些学校,提供理论依据。这自然让人忍不住有想说道两句。
从1999年起,我就开始关注民工子弟学校。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了近百家各式民工子弟学校的生死存亡。这些学校中,有的是因市场淘汰过程中的关停与合并而消失的;有的是因自身管理不善和财力不逮而无力支持的;有的是因为场地租赁合同纠纷而夭折的;有的是因为软硬件设施始终达不到相关标准而被教育部门叫停的;还有的,是因为违反城市规划而被强制折除的。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自身质量还算可以,被相关部门认可,最终修成正果。但这样的幸运儿,终究是少数。
2009年2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历时半年对北京41所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进行调查和进访后,于日前公布的《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学校存在办学条件简陋、半数无办学资格、教师流动性大权益得不到保障、七成学生在学校感到很不开心等,情况并不乐观。
这份材料大至还算客观地反映了民工子弟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基因一般,深深地烙入到民工子弟学校的血脉之中。但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就像对待百病缠身的病人那样,究竟是因他有病而将它锄之埋之呢?还是以悲悯之心来对它进行诊治,这是个问题。
拿饱受诟病的办学条件为例。民工子弟学校被关闭,大多是因为办学资质不合符标准。按相关规定,要取得办学资质,就必须取得包括校舍、场地、教学用具和器材、师资力量等具体条件。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如果硬件不合格,办学资质肯定无从谈起,而在没有把握拿到办学资质前,谁又有勇气敢花大力气投入资金去搞建设呢?民工子弟学校虽然也是一门产业,但比之于其他行业,甚至包括私立幼儿园或别的教育机构,利润还是很微薄,而且风险巨大。利益与风险不成比例,注定它的参与者会采用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来应对。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主要是:过分强调成本,设施简陋,甚至无证经营。其中甚至会出现压低和教师工资、克扣学生伙食甚至减省教学成本,我就亲眼看到过,为降低成本而出现的离奇校车辗压学生事故。
即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民工子弟学校却最终没有远离我们的视线。即使在当下许多城市由于本土学生开始下降,学校已逐步放开了对外来人口入学的种种限制,但民工子弟学校却还是有着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相比于外来人口流出地的偏远学校那些危旧的校舍和师资而言,这些学校的硬件和师资还算相对好的。更重要的是,到这里读书,不承担繁杂的手续和过高的学费,而且孩子们可以和父母在一起,不当“留守儿童”。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就读的都是和一样的外来子弟,而没有与城里孩子的落差和受歧视感。这是我对几十个从公办学校又回流到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那里亲口听来的原因。
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客观存在。它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在这片本应该由教育部门关注的区域成了无人管理区域,而形成一个空白,而这个空白,被另一群人看到了,并成了商机。十多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正逐渐醒过味来,逐渐开始关注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读书问题。但这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不是靠拆除民工子弟学校就能完成的,而是用真正令人信服的服务和感召力,以及完全真诚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心态,去为孩子们提供教育资源。这样的做法,既促进现在民工子弟学校的自我调整和提升,也为外来人口子女的生活,提供了巨大而实质的帮助。
如何正确看待民工子弟学校的“病”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