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的机遇(3)


  3.2.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等国

  2009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下降幅度达12.33%, 下降量(742亿立方米)却居世界首位(表4、5),这使其产量降至2000年的水平。这种局面肇因于其消费量和出口量的双双大幅下降并皆居世界降幅之首(表5、7)。显然,俄是2009年世界天然气格局变化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还应注意到:即使按俄罗斯自己的统计值,其产量的减少值仍明显大于出口量及消费量减少的和, 这意味着其生产能力下降的“内因”也是影响气产量走势改变的原因之一。在全球(特别是美、欧)天然气需求降低LNG供应过剩情况下,大幅下降的LNG价格对原先价格相对高的欧洲特别有吸引力,如2009年7日卡塔尔在英国现货跌至75美元/千立方米,而俄管输出口价仍坚拼210-220美元/千立方米 [5]。因此俄对欧气出口量被迫大幅度萎缩。而近年来俄对欧天然气出口占其出口量的80%左右、其收入约占俄财政收入的40%以上。对欧出口的持续降低已对俄产生重大影响,引起其强烈关注并在近一二年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在欧洲对俄需求量持续降低以及其本身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评论认为:再过15-20年俄天然气产量也赶不上美国[6]。技术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俄天然气的变化对其他独联体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土库曼斯坦是重要的天然气生产者和出口国,但目前其出口管道主要受俄控制。传统的路线是由俄收购其气后经“中亚-中央”管线转卖向东、中欧国家。正是由于存在这一转口贸易,仅计直接出口量的《BP世界能源统计》的土库曼气出口值就难以反映其全貌。笔者用该资料中的该国年产量和消费量的差来推算出其出口量。在EU(还有乌克兰) 消费量下降而明显影响到俄天然气出口时,俄就违背前约首先大幅度削减对土库曼气的收购量。此外,中亚-中央管线经营不善而爆炸中断输气也对土库曼出口产生了影响。2009年俄仅从土进口气95亿立方米、而合同规定额应为410亿立方米,2010年初又决定把进口额降到2002年水平。按笔者计算,2009年土库曼出口量比上年降低了285亿立方米、降幅达60.5%。他迫使产量降低297亿立方米、居年递减量世界排名第2位(表5);年降率亦达44.9%,居该年各国天然气产量降低率之首。这对以天然气出口为主要外汇来源的土库曼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对其开辟多方向出口通道的方针应该是一巨大的促进。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天然气进口上主要依赖俄罗斯,近年来与俄的“斗气”是其控制和反控制上的焦点之一。俄以减供对这两个独联体内盟友施压使其2009年气消费量分别降低21.7%和16.1%。2010年俄以允许乌克兰居民按俄国内价购气为诱饵,要求实现两国天然气公司合并,当然,乌需交出部份气管道管辖权。乌并不甘心就范,正与德国和欧洲公司协商寻求支持并提出交给其部份气管道管辖权问题。多年的教训迫使这些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谋求进口的多源化(甚至包括进口LNG)和其他对策。

  3.3中国和印度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天然气产量、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表4), 1999-2009年的10年间产量、消费量年增率分别为12.95%、13.91%。以2009年而论,产量、消费量排名分别居第7、第5位,生产和消费增加量排名依次居第5位、第3位(表5)。没人怀疑,中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其增长势头[2]。2008年起中国开始进口天然气,该年和2009年分别进口LNG44.4亿立方米和76.3亿立方米;2009年年增率71.8%,但年增量仅占同年世界增量的4.1%。快速增长的油气需求、已完成及正兴建的的进口管线和LNG接收系统表明, 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将保持进口高速增长的势头。

  1999-2009年的10年间印度天然气产量、消费量年增率分别为4.59%、7.53%, 均低于中国,但仍属快速增长。以近十年整体看,印度天然气产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消费量。仅按2009年计,产量年增率以28.9%居世界各国之首, 产量、消费量的增加排名世界第4、第2位,皆超过中国(表5)。该年印度LNG进口量为126.2亿立方米,年增17.27%,但其年增量也仅占同年世界增加量的2.81%。出于与中国类似的理由,可以期望其消费量和进口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表7 2008-2009年管道和LNG出口天然气排名前6名的国家及出口量(亿立方米)

  管输 年 俄罗斯 挪威 加拿大 荷兰 阿尔及利亚 美国

  2008 1743 927.8 1032. 0 550 375 261.8

  2009 1500.7 957.3 922.4 496.7 317.7 294.6

  LNG 年 卡塔尔 马来西亚 印尼 澳大利亚 阿尔及利亚 尼日利亚

  2008 396.8 294 268.5 202.4 218.7 205.4

  2009 494.4 295.3 260 242.4 209 159.9

  俄罗斯数据采自其海关公报,详见参考文献[ 6],其余说明同表1。

  4.伊朗和卡塔尔

  中东天然气占世界的份额并不高,但却是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伊朗和卡塔尔。按BP的数据,伊朗剩余可采储量居世界第2(仅次于俄罗斯)。由于实施以气代油的政策,其1999-2009年间产量和消费量年增率分别为8.81%和8.47%,亦可谓高速发展。2009年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居世界第4、第3位,是举足轻重的天然气大国。特别是面对受到成品油进口的封锁,2009年产量和消费增加量排名第2和第1(表5)。众所周知,南亚和欧洲均对伊朗天然气管输出口有相当高的要求。虽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使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正进行的LNG建设和出口管线谈判仍可使人期望其未来天然气出口的快速增长。

  卡塔尔在近10年间产量、消费量分别以14.98%、4.19%的年增率上升,产量年增率居世界主要产气国的首位。仅计2009年,其产量增加量居世界第3位(表5),产量年增率(16.3%)居第二位。近年来通往海湾其他国家的“海豚”管线使2009年管输出口量迅速增至188亿立方米。LNG是更重要的出口,2001年还仅有165.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4位,2003年后持续快速增长, 2009年达494.4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前已述及,2009年全球天然气出口遇到巨大困难,卡塔尔的LNG充分发挥可灵活运输的优势,部分现货贸易降价以保量增,该年出口量仍增25.1%,占同年世界LNG口量的20.4%。

  这里要特别提到卡塔尔和伊朗共有的世界第一大气田----北方(North)气田。他位于波斯湾浅海,可采储量据说可大于10.2万亿立方米,大部分归卡塔尔并成为其天然气储量名列第三的基础,东北部归伊朗。卡塔尔在气田边缘拉芳角的海滨建立了庞大的LNG生产-储运基地,一排排可年产7.5百万吨LNG的生产线蔚为壮观,其后还留下相当大的空间待安排新产能。现有项目投产到2011年将使LNG达1155亿立方米总产能,为2009年实际出口量的2.34倍[7]。要想实现其出口将要以更大的灵活性去开拓市场(特别是东亚、南亚市场)并继续降低其现货价格,这将对世界天然气市场产生更大冲击。气田的伊朗部分特称南帕尔斯,伊朗在岸上开辟了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制订达36期的发展计划(项目),除建设LNG生产基地外还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及其他工业。由于外国封锁其项目仅召标进行了原拟计划的约1/5[2]。两国均主要依托外资和跨国公司承包其建设项目,而天然气进口国也愿以巨大的先期投入获得长期稳定的供应。这成为全球LNG持续稳步发展的典型代表。已建设和己计划的生产线陆续投产和达到设计产量,将是今后影响世界天然气,特别是LNG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卡塔尔及形势稳定后的伊朗会成为全球LNG重要的供应者,他对东亚更为重要。

  3.5. 非洲主要产气国

  在非洲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中阿尔及利亚排名首位。但2005年以来其产量持续降低,由882亿立方米降到2009年的814亿立方米。产量降低再加上设备维修管理不善使出口亦呈降势。2009年该国出口管输气317.7亿立方米(仅为2006年峰值的86.05%)、占世界5.01%,出口LNG209.0亿立方米(仅为2002年峰值的77.75%、该年其出口排名第2位)、占世界8.61%。2009年两者比上年的降幅依次为15.28%和4.44%,使阿尔及利亚的管输和LNG出口量及出口总量在2009年全球排序中均降到第5名 (表7)。

  尼日利亚、利比亚、埃及近10年气产量均以15%左右高速增长。仅以2009年计,埃及因内需增加而使产量略有增长,利比亚产量略有减少,但尼日利亚却大幅减产,按减低量排名居世界第4(表5)、按年减率(28.7%)排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土库曼斯坦)。尼日利亚目前仅有LNG出口,本世纪出口增长迅速,2007年达211.6亿立方米,居该项的世界第6位。其后呈降势,2009年降幅达22.15%,仅为159.9亿立方米,居世界第7位。可以认为,尼日利亚是非洲天然气国际贸易受到经济衰退较大影响的地区之一。。但他有庞大的LNG建设计划和与非洲其他产气国联合兴建管道的计划(向北跨撒哈拉沙漠达阿尔及利亚并联接向欧输气的管线和工厂),依托雄厚的资源气出口潜力仍很大。埃及是新兴产气国,2006年开始LNG出口、2009年开始管输出口,他制订了宏大的勘探开发和出口计划,除LNG外其管线拟修到以色列和土耳其。

  3.6.英国和挪威等国

  前已述及,欧盟天然气生产和消费量近年均呈降势,英国可以作为其代表。英国天然气产量峰值为2000年975亿立方米,2009年仅为峰值的55.08%,9年期间年降率为6.41%。2009年产量年降率达14.35%、降低100亿立方米,排名该年生产降低量的世界第4位(表5)。但该年消费量仅降低75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其进口量有所增加。2009年进口量增长12.78%,但其中LNG进口增长8.85倍,而管输进口却减少12.82%。英国趁因LNG需求量大减而被迫降价之机大量进口,使其取代管输气进口和降低本国高成本气的开采量,这点颇有代表性也更值得中国借鉴。正因为英国等降低了管输气进口,使欧盟的荷兰、丹麦等国气生产和出口受到打击。荷兰2009年产量降5.86%,出口量降低9.69%。其中输往邻国英国的减少量就占该年出口减少量的48.0%。2009年丹麦产量递减16.3%。

  挪威是欧盟少数气产量持续增加的国家之一,1999-2009年间年增率达7.87%,这是基于其不断向新领域开拓、勘探开发新气田。2009年气年增量47亿立方米、仅略低于中国(表5)而居增量排名第6位。这主要是因为其出口量保持了增势,这使他超过该年出口明显下降的加拿大而在管输气出口2009年排名居世界第2位。该年出口量增长中管输气出口占75%。挪威从2007年开始LNG出口,2009年其出口量还稍有增加、为31.7亿立方米。这说明即使在国际市场需求不旺或低迷的情况下,只要采取适当对策仍可增加气出口,不管是管输还是LNG。

  4.天然气世界格局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在上面的论述中已涉及到此,这里再作更集中深入的讨论。

  4.1.经济中心的转移

  如果说天然气生产格局更多地受资源制约,那么其消费格局则主要受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进入本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明显大于经合组织 (OECD) 国家。在发达国家中,所谓的OECD太平洋国家(日、韩、澳、新)相对快于欧美。在新兴经济体国家中,亚洲,特别是中国、印度的发展速度又明显领先。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中更加突出: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印)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经济下降幅度小, 一般仍保持正增长;而2009年OECD却整体为负增长,EU甚至达-4.2%。在2009年末以来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率先回升,中、印可以说又进入高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被国际货币组织(IMF)列入了发达经济体范畴的东亚四小(龙),在周围国家(别是中、印)的带动及自身活力的影响下经济发展速度也高于OECD(表7)。这就形成以中、印为首,周围的东亚、南亚拱围的经济增长圈。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金融危机促进了经济中心向东亚转移。“小荷才露尖尖角”,上述趋势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新就任IMF总裁特别顾问的朱民指出(见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6月18日):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将从西方国家转移到亚洲,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而这种趋势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席施瓦布在天津会议上指出(见中国青年报、2010年9日14日):以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而言,1990年美国为23%、发展中国家占28%,2015年美国将占18.3%、发展中国家占74%左右、其中中国将占16.9%。不言而喻,经济中心的转移推动了东亚和南亚地区能源(特别是天然气)生产、消费和国际贸量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和能源格局将趋于更平衡。

  表8           2007-2010年世界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

  年 世界 发达经济体 美国 欧盟 东亚四小 新兴经济体 亚洲 中国 印度 东盟五国

  2007 5.2 2.7 2.1 3.1 5.7 8.3 10.6 13 9.4 6.3

  2008 3 0.6 0.4 1 1.5 6 7.6 9 7.3 4.8

  2009 -1.1 -3.4 -2.7 -4.2 -2.4 1.7 6.2 8.5 5.4 0.7

  2010 3.1 1.3 1.5 0.5 3.6 5.1 7.3 9 3.6 4

  数据节自IMF2009,见参考文献[ 8];表中东亚四小(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在IMF的分类中作为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而归入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全称为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东盟五国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4.2.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多中心趋势

  由于天然气工业发展的上中下游高度一体化的特点,其发展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比其他基础能源更强,号称为“贵族燃料”。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其生产、特别是消费多集中在北美、欧洲,其他地区消费所占份额相当低,中东、前苏联的西西伯利亚和中亚等地特别丰富的气赋存也难以开发。1980年北美占世界天然气生产和消费量分别为31.57%和42.65%,而亚太地区以上两数依次仅为3.20%和4.77%;到2009年北美占世界天然气生产和消费量的份额分别下降到27.18%和27.58%,而亚太地区以上两数依次为14.68%和16.89%。从消费而言,已形成北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洲、东亚和南亚三大集中区;而中东、非洲、南美洲的生产和消费也在快速发展。以中东消费量为例,1980年371亿立方米、占世界2.48%,2009年为3456亿立方米、占世界11.75%。据IEA报告,2010-2030年中东天然气消费量增长速度可能仅居中国之后。以世界经济更均衡的发展为背景和动力,天然气发展更趋均衡、多中心化的进程将更加快。亚太地区,持别是中国、印度天然气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在今后也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4.3.天然气国际贸易的更加成熟化

  在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的条件下,生产和消费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而对天然气来说,要实现更充分的全球贸易,形成更灵活的期货和现货价格机制还需在长输管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LNG生产。阻碍发展的最大困难是其系统(液化、运输、存储和再气化)的高成本。所幸上世纪后期技术的发展使其大幅度持续走低。面对市场的需求和大量呆滞未动用的储量,本世纪更多资金投入了LNG系统的建设。其中一大批恰在前几年和未来3年内陆续投产,形成2009年2季度-2010年2季度,2013年2、3季度等两个集中投产期,计划中和已开始的项目可望使出口在2011-2015年期间仍保持类似此前5年的增长势头。各天然气大生产国都有中长期发展的宏大计划,特别是中东的卡塔尔、伊朗和阿曼,亚澳地区的澳大利亚、印尼和马来西亚,非洲的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南美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秘鲁等国都把他作为油气富国的首要发展措施之一。俄罗斯也对2013/15年以后在西西伯利亚北部、东西伯利亚和萨哈林地区相当大的管线和LNG出口作了令人瞩目的 规划布署[1]。跨国跨洲的长输管线,特别是持续发展的LNG系统促进了天然气国际贸易,使其国际市场日趋成熟。这为若干进口量快速增长的新兴经经体、为一些有雄厚天然气储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4.4.“页岩气革命”

  美国近年依托页岩气的超速发展改变了其天然气供销和进口状况(甚至有可能使这个最大的进口国逐步走向基本自给)并对世界天然气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业内有人称这个变化为“页岩气革命”。随着时间推移可以发现这个“革命”更深远的意义。页岩气是保存在富含有机质细碎屑岩中的吸附气和游离气,他的分布远比常规气广泛的多。在美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已使其成本降到与相当数量的常规气相近的水平,与美国页岩气富集区类似的地质条在许多国家都存在, 这更促使其在全球许多地区发展。他将是不断改变全球供需格局的巨大的推动力。如果说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所引起的供需形势变化是可能仅波及数年的短期现象, 显然,页岩气(以及所带动的其他非常规气)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更为持久、深远。对此, 一些国家希望藉此而明显加大天然气在其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例或/和减少对进口气的依赖,另一些国家则担忧出口气可能减少对其经济的负面影响。

  但从另一角度看作为新生事物也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面对部分人对页岩气这一新工业类型热情的期待,笔者提醒注意两点:1.美国页岩气经历了初期艰苦探索过程而后才加迅发展的;2.页岩气与煤层气同属产、储于生烃层系的非常规气,有很多类似之处,美国煤层气早己有较高的产量,但在许多富煤国(如中国)虽经十数年开拓煤层气仍无大进展。这说明各国具体条件不同,很可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探索才能走上快车道,试图一蹴而就在短期(几年内)在新区使页岩气达到美国的高产量水平很可能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