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澳地区油气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1  前言

  我国东南侧相邻近的陆地和海上国家/地区包括东南亚、澳大利亚及周围地区。前者的10个国家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后者在地理上可称为澳大拉西亚(Australasia),从油气生产角度看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东帝汶。

  为了论述方便,在此将这两个地区合称为亚澳地区。亚澳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形势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对我国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2 油气资源特点

  亚澳地区主体为30余个具有大陆型和过渡型地壳的地块,其上发育60余个沉积盆地。其构造背景决定了其油气赋存特点:①印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型地壳区已有重要油气发现,而过渡型地壳区大量有巨厚新生界的盆地则具有更大的油气潜力;②构造发育史和盆地类型的复杂性使勘探难度增大,油气发展多要经历曲折起伏的过程;③未来的勘探开发更要关注向海上(包括大于500m的深海和大于1500m的超深海)发展。

  定量化讨论油气资源前景主要涉及两类数椐:资源量(特别是待发现资源量)和储量(一般指剩余可采)。

  亚澳地区的油气待发现资源量和储量占世界的比例相当低,石油和天然气的待发现资源量分别占世界的3.2%和8.5%,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占0.9%和4.4%。无论是从近期还是从长期看,天然气的发展潜力都明显大于石油。区内油气潜力居于前列的国家为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稍次为文莱,其他国家大致比他们要低一个数量级。

  3 石油生产和消费

  分析近年来亚澳地区石油产量的变化可以看出:①亚澳地区石油产量占全球的比例相当低,2008年仅为3.8%。但仍大于待发现资源量和储量所占比例,说明其总体上处于强化开发状态。②近年石油产量呈降势,2000~2008年年均增长率为-2.5%,这在世界各大油区中是很独特的。

  亚澳地区2008年石油产量大于2000×104t的国家有印尼、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印尼的石油生产曾在世界石油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储量在1975年达到峰值16.14×108t,产量在1977年达到峰值8279×104t,2008年的储量和产量分别为相应峰值的33.9%和59.3%。马来西亚的石油在1995年前还处于储产量快速上升的青年阶段,1995年储量达到峰值5.8904×108t,2004年产量达到峰值3650×104t,此后进入储产量总体呈降势的壮年阶段后期。2008年储量和产量分别为相应峰值的93.0%和94.0%。澳大利亚的石油在1974年后进入发展缓慢的壮年阶段,2000年储产量达到峰值,分别为3.9488×108t和3530×104t,其后二者均呈降势,2008年分别为相应峰值的52.0%和67.4%。按照澳大利亚参议院的报告,2010年后将快速持续递减,2025年产量可能仅为1120×104t。产曾在世界石油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储量在1975年达到峰值16.14×108t,产量在1977年达到峰值8279×104t,2008年的储量和产量分别为相应峰值的33.9%和59.3%。马来西亚的石油在1995年前还处于储产量快速上升的青年阶段,1995年储量达到峰值5.8904×108t,2004年产量达到峰值3650×104t,此后进入储产量总体呈降势的壮年阶段后期。2008年储量和产量分别为相应峰值的93.0%和94.0%。澳大利亚的石油在1974年后进入发展缓慢的壮年阶段,2000年储产量达到峰值,分别为3.9488×108t和3530×104t,其后二者均呈降势,2008年分别为相应峰值的52.0%和67.4%。按照澳大利亚参议院的报告,2010年后将快速持续递减,2025年产量可能仅为1120×104t。104t,此后进入储产量总体呈降势的壮年阶段后期。2008年储量和产量分别为相应峰值的93.0%和94.0%。澳大利亚的石油在1974年后进入发展缓慢的壮年阶段,2000年储产量达到峰值,分别为3.9488×108t和3530×104t,其后二者均呈降势,2008年分别为相应峰值的52.0%和67.4%。按照澳大利亚参议院的报告,2010年后将快速持续递减,2025年产量可能仅为1120×104t。产曾在世界石油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储量在1975年达到峰值16.14×108t,产量在1977年达到峰值8279×104t,2008年的储量和产量分别为相应峰值的33.9%和59.3%。马来西亚的石油在1995年前还处于储产量快速上升的青年阶段,1995年储量达到峰值5.8904×108t,2004年产量达到峰值3650×104t,此后进入储产量总体呈降势的壮年阶段后期。2008年储量和产量分别为相应峰值的93.0%和94.0%。澳大利亚的石油在1974年后进入发展缓慢的壮年阶段,2000年储产量达到峰值,分别为3.9488×108t和3530×104t,其后二者均呈降势,2008年分别为相应峰值的52.0%和67.4%。按照澳大利亚参议院的报告,2010年后将快速持续递减,2025年产量可能仅为1120

  亚澳地区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比例亦较小, 2008年占全球的4.9%。与石油产量变化趋势相反,近年来亚澳地区石油消费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0~2008年期间年增率为1.1%%。

  亚澳地区2008年石油消费量大于2000×104t的国家有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前3个国家由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石油消费量也上升较快。为此,各国都针对自己的国情采取了相应措施。印尼加大了煤炭的消费,并进口作为油品的燃料油以顶替优质原油消费,煤炭消费量从2004年的2210×104t油当量升至2008年的3020×104t油当量,占一次能源的比例由19.3%升至24.3%。泰国强调以气代油,天然气消费量从2004年的2460×104t油当量上升到2008年的3370×104t油当量,占一次能源的比例由30.5%上升到38.6%[4]。马来西亚加大节能措施,一次能源消总量由2004年的6040×104t油当量降到2008年的5600×104t油当量。印尼从2005年、马来西亚和泰国从2004年起石油消费量呈下降趋势。而澳大利亚的石油消费量却仍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4 天然气生产和消费

  亚澳地区天然气产量近年来呈明显增势,2000~2008年期间年增达率3.1%,高于世界同期的2.8%。该天然气产量占世界的份额并不高,2008年为8.3%,但却明显高于同年石油产量占世界的份额(3.8%)。

  亚澳地区2008年天然气产量大于200×108m3的国家有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澳大利亚,各国在2000~2008年间的产量均呈升势。具体来看,2000~2004年的升速大于2004~2008年,后期印尼还出现小幅度下降。

  亚澳地区主要天然气消费国与生产国一致。近年来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速大于生产量的增速,这一点恰好与生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反。亚澳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占世界的比例亦不高(2008年仅占4.8%)一点也石油相反,表明天然气有相当数量的出口。

  此外还应注意文莱、缅甸和越南。文莱天然气产量较稳定,国内消费量不高,有相当多的天然气可供出口。缅甸天然气产量增加迅速、前景良好(特别是海上)、国内消费水平低、出口潜力大。越南天然气产量增速居亚澳地区之首,但集输利用的基础设施落后,随着石油由出口转为净进口和国内能源需求的持续攀升,天然气消费量也会急剧增加。

  5 油气的出口和进口

  本主要的原油出口国为马来西亚、越南、文莱、印尼和澳大利亚,但后二者却为净进口国。以2007年计,以上5国的出口量占世界(主要出口国)总额的3.5%。2000~2007年期间出口量及占世界的份额均呈降势,这是由前述的同期消费量的增速大于产量增速所决定的。

  从各出口国情况看,越南出口增长较快,这源于其海上石油产量增长且国内无大炼厂。但随着海上产量增长趋缓,特别是国内大规模炼厂的陆续建成,其进出口形势将逆转,在2015年前后将成为原油净进口国。马来西亚石油产量已呈降势,在以气代油措施的效应减少时出口量难以再增加,甚至将转呈降势。文莱的情况与马来西亚类似。面对减产,印尼除了以煤代油之外,还大量进口劣质原油和燃料油,尽量扩大其高品质的米纳斯原油的出口以换汇,但其出口量占产量的比例仍大幅降低,2002年和2008年分别为48.2%和15.9%。总之,未来亚澳地区原油出口量的降势还会加剧。

  亚澳地区主要的原油进口国为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印尼和新西兰。各进口国2000~2007年的进口量均呈增势且其年均增长率(3.84%)明显高于世界均值(1.66%),该间亚澳地区原油进口占世界的份额也大于出口所占份额。

  亚澳地区主要的油品进出口国为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和新西兰。2007年上述各国油品进口量、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9.9%和8.0%,却明显超过同年原油进、出口量所占份额。2000~2007年油品的进出口均呈升势,且进口增势甚猛,年均增长率达11.54%,远高于世界同期的2.47%。

  各国油品的进出口状况直接受其国内炼油能力的影响。新加坡是亚澳地区第一大油港、炼油和石油化工大国,它虽不产原油,但却大量进出口油品,同时也经营一些原油转口贸易,这类贸易构成新加坡的经济支柱之一。但是由于石油深加工所占比例并不高(见表9),在其出口油品中有相当数量的燃料油,可供其他国家代替原油作燃料(如印尼)或深加工制取轻质油品(如中国)。由于同样原因,新加坡发达的石油化工业也需要其他国家油品的调节性输入。不言而喻,这种油品贸易主要在相邻国家和地区间进行。印尼、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的炼油能力也较大,但主要是满足国内需要,只有少量用于调剂性出口。菲律宾、新西兰、缅甸等国的油品主要靠进口。

  以原油和油品进出口量之和(某些进出口统计资料中将其统称为石油)计,把亚澳地区分为澳大拉西亚、新加坡和新加坡以外东南亚其他国家3个地区,统计其2008年进口来源

  可以看出:①亚澳地区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是中东,占进口来源的57.1%,显然,中东输出的绝大部分是原油。②新加坡在石油进出口贸易中的突出地位。由于新加坡是世界大港和石油物流中心,其进口来源也较为分散;但其口却相对集中于邻国

  除印支半岛各国以外,亚澳地区各国都隔海相望,而目前仅在泰马合作开发区和印尼的纳土纳岛与邻国间有通过管道进行的少量天然气贸易,区内各国间,特别是与区外之间的天然气贸易完全通过液化天然气(LNG)方式进行。亚澳地区的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和文莱形成世界LNG的重要生产中心之一,以2008年计,其产量占世界的37.8%。LNG出口的传统去向是邻区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并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天然气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中国大陆、印度成为日趋加大的LNG出口目标,也有少量LNG现货流向世界其他地区。

  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LNG发展计划,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东帝汶也制定了与邻国合作建厂和开发新气田的计划。除传统进口国家和地区要增加进口量外,印度、特别是中国大陆将成为其重要买主,新加坡也正在为进口LNG而做基础设施的准备。LNG的发展和出口贸易已成为亚澳地区油气工业发展的亮点。

  6 亚澳地区油气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亚澳地区是中国的东南邻区,与中国经济、政治关系密切。作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和东盟10国间已完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于2010年正式实施。此前,中国与新加坡间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率先签约,中国与新西兰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已完成,这促进了中国分别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间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加快步伐。令世人瞩目的是,东盟分别与日本、韩国间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近年来也在加速进行,东盟与中日韩3国(所谓10+3)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正处于落实过程中,可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论伯仲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已曙光初现。2009年2月,“10+3”间的《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及其后的一系列行动,意味着向更高级的区域一体化———货币联盟迈出了第一步。与此同时,中、日、韩3国、东盟等分别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间关于自由贸易区或更紧密经济关系的谈判正在进行中,澳大利亚正执行着“脱欧入亚”的经济政策。这样,以东南亚为地理中心的东亚、南亚、澳大拉西亚经济合作将更加紧密和务实。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澳大拉西亚间的油气合作和互相影响才更加令人关注。

  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曾是我国重要的原油进口来源。1995年亚澳地区在中国原油进口中所占份额(41.4%)仅略低于中东(45.4%),但至2008进一步降至2.8%。

  印尼在1995年和1996年曾居中国进口源国首位,1997年创下对华出口量最高值659×104t,此后总体呈降势,到2008年仅为139×104t。越南在1995年和2000年曾在中国原油进口源排序中分别居第6位和第9位,2004年对华出口量达到峰值535×104t时居第7位,此后出口量急剧下降,2008年仅84×104t。按笔者预测,越南将在2012~2014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届时可能从中国原油进口国名单中消失。马来西亚的情况与越南很相似,在2004年对华出口量达到峰值169×104t后迅速回落,2006年仅11×104t,2008年虽有所上升,也仅为90×104t,其原因也是由于产量2004年达峰值后下降。澳大利亚近年产量下降,泰国产量虽略有上升,但国内消费量大增,这都导致对华原油出口量下降。综上所述,亚澳地区产量下降、消费量剧增,将导致对华原油出口量和所占中国进口总量的份额持续走低。

  受炼厂能力、工艺路线和各地区经济特点的制约,各国间总是要有不同油品的进、出口以满足需求,中国与亚澳地区间的油品互补和调剂对双方均很重要。按照中国海关的统计,2008年中国油品进出口贸易额达436.3亿美元。中国油品出口主要向东南亚。2008年车用汽油进口中49.8%来自新加坡;在新加坡燃料油出口中中国居第一位。中国大量进口的低价燃料油中,有相当大的份额用于深加工以生产轻质油品,这就替代了部分原油进口并提高了炼厂的经济效益。

  展望未来,中国与亚澳地区(特别是与印支半岛诸邻国间)的油品互补贸易量会有所增加,但中国的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将面临来自相邻国家的更大竞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天然气进口量必将大幅增长,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直接从亚澳地区进口LNG是一个优化的进口方式。为此,中国已提前做了基础设施准备,从渤海到北部湾建成和计划建设一批LNG专用码头、储库,甚至专用管线。中国各石油公司已与印尼、澳大利亚签订了一批长期订货合同,并与更多公司谈判,准备签署各种形式的合作(包括金融合作)和供货合同。其中,中国公司与印尼东固项目长达25年的订货合同、与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高更项目金额410亿美元的金融合作和供应合同都引起全球的关注。LNG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亚澳地区一批油气生产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个方面,中国还可与亚澳地区开展更全面的油气合作。首先,亚澳地区油气潜力很大,且发展很不平衡。就领域看,亟待大力发展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从国家看,许多地区仍是勘探的空白。在共赢互利方针指引下,中国经验丰富的公司、中国强大的金融实力都可以发挥作用。此外,亚澳地区许多国家和跨国石油公司都积极参与国际勘探开发活动,他们与中国公司间的互利互补合作也可大有作为,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间在苏丹等地的合作即是一个范例。

  中国与亚澳地区同样面临着与石油进口相关的问题 ,“亚洲溢价”使亚澳各国从中东进口原油的价格高于欧美的购买价格,亚洲各国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业都面临即将投产的中东一大批低成本大型炼厂、化工厂的强烈竞争,他们共同关注着中东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这些问题都促使他们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