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是猪肉不好卖了,一会儿是养鸡亏本了,一会儿又是什么蔬菜贱到只有几分钱一斤了,一会儿又是蒜你狠变成蒜你贱让种蒜的人很受伤了……总之,谷贱伤农的事件轮番、频繁地上演着。
有经济头脑的官员和有政治嗜好的经济学家都在为受伤的农民朋友着急,分析来分析去,似乎把问题的根源找到了,那就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披露和信息沟通,以避免农民盲目生产,从而导致谷贱伤农。
从信息角度入手,真的就可以解决谷贱伤农事件的发生?如果可以,可以说,历来困扰商品生产者的“生产过剩”问题就找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之法了。答案不幸地是否定的。
信息披露的方法早就被交通部门用来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北京的私家车现在很多也都安装GPS,交通管理部门也及时披露着实时交通信息,但实际情况是效果了了,照样解决不了“首堵”现象。有自动导航仪的车辆除了认路方便之外并不能免除堵车之苦。
也就是说,交通拥堵的问题根源并不是因为信息不透明。
对于A、B两点之间的交通问题,如果有N条可以选择的途径可以沟通A、B两点,司机对道路的选择原则就是快捷便利。当某条道路a有拥堵现象,交管部门及时通过交通电台加以报告,报告的结果对于这个拥有N条道路的体系的拥堵并不能改善,因为披露a拥堵的结果是让司机避让a道路,如果司机置若罔闻,则a继续拥堵,直至其自然缓解,如果司机闻风而动,则结果a的拥堵会好转,但是另外某一条道路迅速开始拥堵。通畅是过去时,拥堵变成了现在时。
实际上,蒜你狠变成蒜你贱,可以说信息披露功不可没。当蒜你狠的时候,就是给了农民一个明确的信息:种蒜赚钱,大家赶快行动!这就像交通电台广播说c道路现在不堵车,大家都去走c道路吧!结果就是c道路迅速堵死。想享受蒜你狠的快感没有享受到,却感受到了蒜你贱的无奈;想享受c道路的通畅没有如愿,却在c道路上被堵得进退不得,最终农民骂乡村干部,司机骂交管部门,出于好心的信息披露变成了“瞎指挥”。
大家都说“价格”是指挥棒,而且是最好的指挥棒,但是,却不知道,“价格”实际上不是指挥棒,只是既成事实的汇报。价格是交换的比例,只有成交了,才有一个“价格”产生。单方面的价格诉求并不是“价格”,只有实际成交的交易比例才是价格。所以,所有的市场的价格信息永远都是已经发生的历史,而不是未来。
C道路畅通,只是当前畅通,并不是说等你赶到那里时它畅通。蒜你狠只是现在蒜你狠,不是等你种出大蒜的时候它还“狠”。把当前当做未来,或者把未来想象成为当前,都是头脑简单愚不可及的思维方式。
当某种投资工具(方法、渠道)被“开发”出来之后,认可的投资者基于嗜利本能就会蜂拥而至,这就构成了一种利益博弈的态势,即在一个产品、项目或行业上快速堆积大量的资本,每一个投资人都想分得一杯羹。就像大家都得知某条路径畅通时都会转向那条道路一样。
因此,生产过剩是商品生产的一个必然结果,尤其是在生产者处于所谓的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时候,生产过剩就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信息披露都无济于事。
谷,不过是商品的一种。任何商品生产过剩,都会“伤”及生产者,不管他是不是“农”。所谓谷贱伤农,不过是经济学家经常讨论的“生产过剩”的一个普通例子。或许是历史上、世界上,农民都过于忠厚老实可怜,因此,当生产一般工业品过剩厂商受伤的时候似乎不如生产谷子的农民受伤那么更值得同情,当然,经济学不应该带着情感看待这个问题,似乎更应该将之放在最一般的“生产过剩”的范畴下来研究。
农民在种植什么作物或饲养什么畜禽的选择本身也是在选择投资渠道,觉得什么赚钱就一哄而上,就像一般的工商业朝阳产品的投资一样,但朝阳产业通常是需求拉动型的,而粮食的需求速度非常稳定,一旦生产速度超过消费速度,结果必然是积压。
再说了,商品社会不谈感情。在商品社会当中,所有的商品,包括谷,都是用于博取资本增值的道具,不同的产品,仅仅表示或代表不同的投资渠道或方式的选择。换句话说,商品生产就是投资行为,投资人并无为消费者服务的任何主观愿望,不存在为消费者利益着想的商品生产。当蒜你狠的时候,种植者和经销者赚得盆满钵满,他们不会考虑市民造出“蒜你狠”这个潮语的心态的,反过来,当转身之间变成“蒜你贱”的时候,市民也不在乎什么谷贱是否会伤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