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是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个人消费等于可支配收入减储蓄。在储蓄相对上升的情况下,消费将会相对下降。
C=Y—S 更具体地表示:C=Y—(Se+Sm+Sa+Sp)这里,Se代表为教育准备的储蓄,Sm代表为医疗准备的储蓄,Sa代表为养老准备的储蓄,Sp代表为购买其他用品和服务准备的储蓄。
有两组数据耐人寻味,一是2010年中国的储蓄率为46%,挣100元存下46元,中国人挣百元要存46元究竟为何爱存钱?另一个是美国人2010年的储蓄率为3%,也就是每挣100元要花掉97元。
美国是公共储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覆盖到尽可能多的人群,实际上是人人储蓄个个牛气;而中国是私人储蓄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人自危人人自保。中国普通公民的教育、医疗和养老都要从私人储蓄中解决。另外,从观念上看,美国人还认为“死而富有是可耻的”,因此,倡导及时消费,促进发展。中国人热衷于攒钱和发财,甚至希望把财富传给下一代。
也就是说,中国人不得不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教育、医疗、养老和以备不时只需。所以,我说中国的高储蓄率其实是政府的某些“不作为”逼出来的,储蓄率高,消费率就低。国内消费低,就拼命出口,所谓“出口导向”,然则,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由于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而形成的强制性储蓄,结果却导致高投资率。而高投资率带来的是高消耗和高浪费,从全社会角度分析,高储蓄其实是信心不足的表现。因为缺乏信心,人民才需要处处防范,小心谨慎地储蓄攒钱。老外如果享受中国式的残缺不全的社会保障,他们也要拼命储蓄。这不奇怪,存在决定意识,由不得谁。
可见,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要刺激国内消费,就必须减少储蓄。降低储蓄的关键不是取决于个人,而是取决于政府的相应政策调整。你要老百姓消费,强迫是不奏效的,必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政府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也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既然要坚持扩大内需,就要下决心加强社会保障,增强国内消费者信心。以此为基础,国内储蓄率会下降,消费上升,出口会减少,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说,提振国民信心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政府采取切实行动。东方民族比较喜欢储蓄,但是,在喜欢储蓄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制度的残缺,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
政府在许多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不作为,使得东方国家的公民选择了用储蓄来弥补决策的过失和制度的残缺。美国人因为有比较多的制度保障,美国公民就不必选择用高储蓄来弥补决策的过失和制度的残缺。
不过,美国人也有一部分人(大约10%)做过头了,他们的消费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支付能力——寅吃卯粮不是不可以,但也应该有一个度,不能超过了这个度,否则,一场危机到来,许多人就因为经济条件逆转而变为负资产,甚至有人在供的房产被银行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