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钢厂备考螺线“准生证” 部分企业或出局


 
文 / 王京  
 
6月1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家螺线生产企业汇聚南京,参加了“建筑用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宣贯会”。看似一场平常的宣贯会,其背后正酝酿着一场螺线企业生产许可证的争夺大战。
本报记者从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了解到,建筑用钢筋产品自1987年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以来,已经过5次换发证工作。根据新版《建筑用钢筋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新一轮换(发)证工作即将展开。
这意味着一场新的洗牌即将展开,同时困扰行业已久的”劣质钢”等产品质量问题将从生产源头得到一次整治。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表示:“换(发)证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和装备,提升产品质量。”
 
部分企业或淘汰出局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次宣贯会预计800人参会。可最后统计显示,全国螺线企业代表来了1000余人。
负责广东等地的会务6号接待组人员告诉记者,报到当天签到率达98%,仅有极个别是代签,但却新增了数十家企业(未预约)报到。
“我是推掉所有会议前来参加此次宣贯会的,这直接决定了我们还能不能生产,这对一个企业来说可谓生死攸关。”来自河北武安的一家钢铁生产企业代表,一边做笔记一边回答本报记者采访。
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朱建国在会上透露,全国带肋钢筋发证数量已从1999年的近1000家降到目前345多家,特别是炼钢企业数量降到了161家。
未来这一数量还将缩小。随着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规范钢铁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开展,生产许可证的颁发要求会越来越高。
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王军在会上举例分析,在产量规模上,1993年发证时只要求企业热轧材年产量至少3000吨,钢筋至少500吨;而本次发证中,要求企业年产钢10万吨(2002年为30万吨)以下、小型材10万吨(2002年为25万吨)以下、热轧带肋钢筋2万吨以下的小钢铁厂均不得发证。
国家质检总局在2010年4月30日以国质检监〔2010〕224号通知将到期未换证的25家钢铁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进行了注销,这些企业如果重新申请均按新申报企业进行申请。
 “在每次发证工作中,都有大量小型企业因不符合基本条件而未获证。” 王军说,历次发证都对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 “已取证的大多数企业都对原有工艺技术装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同时,原有的钢筋大型生产企业中有一部分稳固或继续扩大钢筋生产规模,还有一部分开始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国内短缺的或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开发上。”
2010年我国热轧带肋钢筋总产量已达1.3亿吨,约占我国钢材年产量的20%。主要集中在江苏、河北等地。
 
从源头防控劣质钢材
 
近期保障房及高铁频现“地条钢”、“瘦身钢筋”等现象已将螺线生产质量问题推向了浪尖风口。而在根治此类问题上,生产许可证制度多年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日前表示,质检总局等九部委已联合制定下发文件,今年的专项整治将重点解决一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瘦身钢筋”等问题将被严打。
援引近几年对热轧带肋钢筋的国家抽查统计数据,朱建国说,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就是重量负偏差。
对此,朱建国分析,一方面,当市场陷入竞争激烈时,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或求得生存空间,在管理上把重量偏差内控指标设为下限值进行组织生产,个别企业甚至采用超负偏差生产;另一方面也有的钢企迎合中间商的要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刻意生产这种负偏差和超负偏差产品。
 由此可见,“当前的发展阶段,仅靠企业自律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王军表示,还必须需要生产许可证制度进行行政干预。
此外,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一定漏洞也为负偏差产品的出现提供了“土壤”。钢筋产品进入建筑工地时,对钢筋的抽检主要是检测钢筋的力学、工艺性能,而对重量偏差项目没有要求,也是负偏差产品能存在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国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已进行了修订,将重量偏差项目作为工地验收的必检项目,并于今年8月1日实施。
而且此项内容也作为换(发)证必须核查项,“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钢筋质量,杜绝超出国标范围的负偏差钢筋流入工地”。
“新标准已从源头规避了超负公差生产现象的滋生”。作为温州市杨港轧钢厂控股人,温州市金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会昌告诉本报记者,“将严防超偏公差与生产许可证联系起来,没有那个企业再敢冒这个风险,被查出来直接关系到企业还能不能生存的问题。”
王军说,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了标准实施,突出企业责任意识,从而让企业自主提高产品质量。
 
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生产许可证发证检查实际上是对新版标准的宣贯和企业实施检查。
本报记者了解到,热轧带肋钢筋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新版标准实施以来,钢筋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及时更新调整,充分反映了新标准的技术内容,例如钢筋的强度等级、化学成分、新的焊接碳当量要求,重量偏差指标、端头剪切正直等。
大量的数据调研说明,“按负偏差组织生产已经是热轧带肋钢筋行业内的一种普遍现象”。朱建国说,这也说明这些钢厂的生产技术已上升到一定高度,是时候提高标准了。
朱建国透露,下一步会收紧热轧带肋钢筋的上下公差比例,再一次提高整体质量把关力度。这意味着门槛将会进一步提高。
 
 
【专家建议】
 
虞钢:呼吁钢铁物流结束互为博弈局面
 
“目前建筑方材料采购中遭遇的问题实质是供应链存在断点,供需之间无法形成无间隙沟通,进而形成了互为博弈的供需现状。” 9月1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主任、西本新干线股份有限公司CEO虞钢在“建筑用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宣贯会”上如是说。
市场本应选择品质管控、进而通过不断优化钢铁物流供应链,但是由于国内钢铁物流供应链自身的混乱,供需之间的利益博弈最终导致了劣质钢材充斥市场竞争,并且一度出现了“劣质钢材”驱逐“优质钢材”的效应。
虞钢分析,钢铁物流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同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了博弈而非合作。这样一来,一方面材料价格上涨时,供应方会借此获取暴利,而当价格下跌时,需求方也会出现违背约定行为。博弈的局面,使得供需双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如何非主业上面,这中间材料采购方遭遇材料供需不及时、材料质量问题、成本失控以及工期不可控等诸多问题的几率就会不断增加。
有着多年供应链物流研究经验的虞钢建议,建筑行业应加快形成战略合作供应链体系,让材料采购与材料供应结束互为博弈的局面。通过完善供应链体系,让材料采购由建设总包、建设投资企业的事后行为,改变为事前行为,总包企业可依赖材料供应战略合作伙伴完成中间配套服务。通过完善互联网交互平台建设,将供应链体系内包括的原料供应、物流服务、金融服务、成品销售有机结合起来,规避风险同时,不断完善产业链竞争优势。
其实,从某种程度来看,这是一条“有别于传统钢铁贸易产业”的新型产业链——钢铁物流产业链。它的最大不同是,在竞争要素上,已从争市场、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向争战略伙伴转变;在竞争方式上,从片面的市场竞争向市场竞合转变。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标也从一般的提高竞争力向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转变。
换句话来讲,当今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为争夺某些终端、某些顾客的一对一的竞争,甚至也不单纯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而是基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配送与分销、销售与服务的跨时空的竞争,这种竞争已经发展为供应链体系之间、以及跨国公司体系之间的整体竞争。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已经使合作的重要性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使竞争与合作密不可分,形成良性的竞合格局。
“正是这种全方位的竞争与合作的市场格局,更进一步推动着企业从市场营销走向更高层次的关系营销,从传统的封闭竞争走向开放的战略合作,从注重效率的传统供应链模式走向更高级的战略供应链模式。”虞钢强调,钢铁物流供应链就是在全方位竞争的条件下,催生出的全方位合作组织,是市场理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这一战略供应链能使链上各节点企业在相互信任基础上,通过整体配合,快捷地把握市场信息,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外观、品牌、包装和服务与顾客的需求高度一致。
当然,从供应链角度观察国际优势企业发展的历史时,同样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在他看来,为强化供应链合作,加强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不少企业都曾采取了以“资产”为纽带的“自给自足”的上下游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也是在工业化初、中期资源约束型的市场环境下非常盛行的成长模式。
虞钢拿“西本新干线”举例说,西本新干线发展至今,已有效融合钢铁物流产业链上的钢铁原材料供应商、钢铁生产商、钢铁流通贸易商、钢铁物流基地、钢铁消费企业、加工配送企业和金融服务企业,使之充分融合,最终实现产业链上的高效服务:即钢铁及其相关产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方位对称,最终实现钢铁原材料、钢铁产品调配合理,社会钢铁物流资源、资金配置有效合理,终端用户需求得到个性化满足,产业链上合作的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利益分配合理,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快速发展,降低经营风险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在钢铁物流产业链上形成“可持续高效竞争合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