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博弈让“瘦身钢筋”无处藏身


——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主任虞钢
 
         现代物流报记者 王京 路宁
 
“地条钢”已经匿迹多年,但是危害建筑质量安全的悲剧却在一幕幕的上演,“楼脆脆”、“楼裂裂”、“竹签钢筋”余音未了,西安、合肥地区“瘦身钢筋”传闻又起。近期“瘦身钢筋”入驻部分保障房更是将这一行业潜规则暴露无余,一时引起了业内极大震动与反响。
 
据了解,6月7日,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督察组共随机抽查了45个项目,其中包括保障性住房项目20个。部分保障性住房存在施工质量不高、安全隐患较多、质量保证资料缺失较多、项目管理人员不到位等现象。甚至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仍有工程项目使用违规的“瘦身钢筋”,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均不合格,重量偏差达-40%。
 
担负着钢铁物流关键技术标准项目研究制定工作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在近期调研中发现,Ⅲ级螺纹钢筋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一直发展到民用住宅建筑上的应用。但目前用户对建筑质量要求还不是很高,安全意识还未增强。出于成本的考虑,建筑企业使用高强度钢筋的积极性不高。
 
本报记者日前从权威部门独家获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届时建筑工程将优先使用Ⅲ级螺纹钢,并配合工信部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这将是数月内,国家相关部门连续第3次发文强调加强螺纹钢质量。
 
去年12月6日,工信部公布的淘汰落后产品指导目录明确规定:“Ⅱ级螺纹钢须按建筑行业用钢标准和建筑规范要求淘汰”;今年3月初,住建部发布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使用钢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高度重视钢筋的质量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专家向本报记者解释说:“提高钢筋强度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是冶金及建筑部门的共同目标,也是确保建筑用钢质量并逐渐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针对这一问题,本报专门采访到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主任、西本新干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虞钢,他向记者详细道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建筑用钢质量关系民生
 
记者:您认为建筑钢材质量问题,与普通老百姓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虞钢:人们常说“衣食住行”,建筑钢材关系到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住”和“行”——住房以及出行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桥梁、机场以及港口设施等)。建筑钢材,就好比是人的身体骨架,它支撑着建筑工程项目,也肩负着当建筑项目遭遇外来冲击力破坏时的保护功能,建筑钢材品质的好坏,事关民生。例如意外事件、地震等突发性不可预测事件,建筑钢材的品质强弱,或将影响到千千万万生命的去留。
 
记者:我们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诸多建筑钢材质量不合格的信息,作为业内资深专家,您认为建筑钢材质量不合格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虞钢:此前大家或许听过“地条钢”,以专业术语来解释,“地条钢”就是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熔化、在生产中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按照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来判定,市场上流通的建筑钢材包括两种——合格品和不合格品。但是实际市场中,不合格的建筑钢材实际上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例如化学成分不合格——碳、硫、磷元素严重超过标准;再例如机械性能不合格——抗拉、屈服强度低于国家标准规定,表面缺陷严重。
 
简而言之就是存在“外形尺寸不合格”、“物理性能不合格”或者“化学成分不合格”等缺陷。无论哪一种缺陷,最终影响的还是钢材本身的强度和韧度,将不合格的建筑钢材浇注进各类工程项目——如住宅楼宇、交通建设项目,其隐患是可想而知的。
 
“黑色需求”瓦解“钢筋铁骨”
 
记者:劣质建筑钢材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质检部门更是一直在加大检验抽查力度,那么为何屡禁不止呢?
 
虞钢:其背后最主要原因还是利益驱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曾在调研中算了一笔账。生产类似劣质钢材的企业,多数会在国家税收问题上做文章,并借此获得低于正常市场10%以上的竞争成本优势,损害的是国家利益。
 
而与此同时,在钢材采购和销售环节,客观存在“理算计重”和“过磅计重”两种模式。按照“理算计重”模式,一定额度的“负公差”就产生了。目前热轧带肋钢筋国家标准 (GB1499.2-2007) 要求:Φ6~12mm规格允许的实际质量与理论质量之间的偏差要小于7%;Φ14~20mm规格偏差要小于5%;Φ22~50mm规格偏差要小于4%。劣质建筑钢材生产者,恰恰就是在重量环节大做文章,采取加大“负公差”的生产手段获取利润。
 
打个夸张的比喻:你原本计划买一根筷子,但是实际买到的却是一根牙签。仅此一项,几十个百分点的成本优势就可转化为利润优势。
 
记者:那么类似这样的劣质建筑钢材,怎么会有人敢使用呢?或者说是哪些人在使用这样的产品?
 
虞钢:结果触目惊心,在没有实际调查之前,谁又能想到现状会是如此呢?但是,正是由于利益驱动,加上目前我们众多的工程建设材料的采购招标没有公开比价机制,没有透明的、可持续监督的机制,才导致了劣质建筑钢材有了“黑色需求”。所谓“黑色需求”,就是指为了节约建造成本,主观上故意采购劣质建筑钢材用于房地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需求行为。在房地产建设领域,在房价拼命上涨的今天,却有部分房产商仍然在成本控制中打起了建筑钢材的主意,主观上采购、或者要求承办方采购劣质钢材以降低建造成本。
 
人们花费了毕生积蓄所购买的房产,很有可能就是用类似劣质钢材建造的。在关心房价、地段、朝向等表象问题的同时,又有谁能想到房屋的“钢筋铁骨”并没有想像中那般牢靠呢?
 
在基础建设领域,“黑色需求”多来自于“中饱私囊”的个人利益驱使。用纳税人的钱,打着基础建设的旗号,拼命偷工减料,造出诸多“豆腐渣工程”。
 
应对措施必须提上日程
 
记者:从终端需求来看,目前也有相关监控体系,可为何此类建筑钢材还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工程项目?
 
虞钢:制度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类似食品行业中出现“三聚氰胺”、“苏丹红”一样,制度如果缺少了“与时俱进”的思路,缺少“保持科学发展观”的主观意识,肯定会落伍的。劣质建筑钢材能够堂而皇之地进入各类型建设工程项目,这就已经暴露出我们的质量监管体系存在一些瑕疵。
 
根据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工程项目建设中,建筑钢材质量广泛采取工程监理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但是各类型质量检测机构,却都在坚持实行“对检测来样负责”的作法。“工程监理见证取样送检制度”,要求“承包单位按规定自检的基础上,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试验检测人员见证下,由施工人员在现场取样,送至指定单位进行试验”。
 
试想开发商掏钱建设的项目,开发商选择的监理公司、开发商选择的建筑施工企业、开发商同样有权指定使用什么样的钢材产品。这样的形势下,建筑钢材采购监督制度就显得形同虚设。诸多劣质建筑钢材通过偷梁换柱的手段,通过质量检验机构“仅对来样负责”的证书帮助下,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各类工地。
 
记者:面对这样的形势下,该怎么办?劣质建筑钢材或者就藏身于我们周边的部分建筑物内,或者就是我们自己购买的房产?
 
虞钢:问题由来已久,这中间的症结就在于整个物流产业链上博弈广泛存在,钢材生产与流通之间博弈不断、生产与消费之间博弈连连。说到底,最后还是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多赚取”一些利润,到头来,无法从正常手段获取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非常规的手段,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
 
试想如果在钢材生产、钢铁消费、钢贸流通以及相关辅助行业之间架构起信息及时沟通平台,能够确保产业链上参与的各行业企业获取合理比例的利润,那这样的产业链是不是更健康?是不是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由此关联到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都能够做到配套动态,从而确保整个经济体稳定发展趋势。在钢铁产业领域是这样,在其他凡是涉及到“生产”与“消费”的产业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每年都会组织召开一场“中国钢铁物流合作论坛”,这个会议旨在促进钢铁物流产业链上关联各方交流,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在局部起到示范作用,让行业最终实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企业发展、不以牺牲环境的长远利益来换取企业的短期效益。通过钢铁等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对生产和消费进行有效统筹,引导健康、有序消费,支持高效利用能源、支持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
 
    我们期待钢铁业界精英通过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产业链发展摒弃博弈的同时共同创造价值,最终实现用“优质钢材”驱逐“劣质钢材”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