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苦乐不均两极分化 协调发展难度加大


  一、民企受冲击比较大

  大约从今年一季度开始,浙江中小企业日子难过的新闻此起彼伏,成为省外媒体报道的热点。客观地说,即将过去的上半年,浙江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拐点性的波动,民营企业包括中小民营企业基本面总体正常,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的情形并没有出现。但为什么会风声鹤唳,出现这样“杯弓蛇影”式的过度反应呢?

  2008年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一是与浙江产业结构有关。浙江产业结构为外贸导向型,外贸出口占GDP比重比较高,在人民币升值、出口下降的影响下,企业的销售和利润都受到了明显冲击。再加上宏观调控的影响,可谓多方受阻。二是浙江产业多处于下游,在原材料上涨、而产品价格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企业受到两头挤压,盈利能力减弱。三是资源要素制约越来越严重,所谓“三荒”“三缺”现象愈演愈烈。另外,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一个特色,块状经济内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形比较严重。

  浙江资源空间小,资源要素稀缺,资源承载能力弱。如土地、劳动力、水资源、矿产等资源供给不足。原来是低成本推动的发展模式,进入到要素高成本时代,原有产业特别是实体制造业发展空间受限。出现本地“溢出”(很多中小企业在浙江当地生存空间变小而挤出),外省招商引资“吸进”的“一推一拉”现象,浙江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现象已经出现。

  二、不同民企苦乐不均,强弱分化更趋严重

  本人近期在杭州、温州、金华、绍兴、湖州等地的调研发现另一个不寻常的现象:各地一季度或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数据显示,尽管存在几乎所有生产要素全线上涨的情形,但各地均出现利润增幅大于销售额增长的情况(普遍的情况是利润增幅大于利税增长,利税增幅大于销售额增长),无一例外。以义乌所在的金华市为例,被调查企业利润增幅达到52%。

  之所以出现这一“不合逻辑”的现象,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其调查对象限于规模以上企业。“规上”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国企、大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等不缺钱,获得资源的渠道和成本较低,所以并没有日子难过的感觉。而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以及负债率本来就偏高的大型企业,资金链长期超负荷运行,流动性稍一收缩,现金流窘迫问题立刻出现。

  “规上”企业的好日子,掩盖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小企业的困境,使得同一地域不同类型企业之间苦乐不均、强弱分化现象更加严重。对于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融资渠道缺乏、管理基础薄弱、人才凝聚力不足、产业结构缺乏弹性的弱势企业来说,已经不得已进入“不转型死路,想转型没路”的痛苦期。这种强弱贫富分化的局面,也增加了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的难度。

  三、未来不确定性在增加

  对民营企业生存现状的判断也许不同人士存在分歧,但对未来的判断却共识甚高:即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弱势企业的苦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经济发展进入到企业蜕皮转型的痛苦期。

  由于持续多年的房地产暴利和创投业“N10倍神话”(股权投资上市往往意味着数十倍的回报)的激励,资金热钱化快钱化不仅趋势未改,而且愈演愈烈,完全不受诱惑的企业不多。

  热衷于赚快钱,使得企业家实业精神流失,实体产业空心化和资产泡沫化情形越发严重。其结果是降低了企业的体质和企业家的斗志,抗风险意愿和能力减退。经济环境一有风吹草动,就神经过敏。

  高通胀、紧缩流动性、资源能源短缺,这三大趋势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对于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融资渠道缺乏、管理基础薄弱、人才凝聚力不足、产业结构缺乏弹性的弱势企业来说,已经不得已进入“不转型死路,想转型没路”的痛苦期。而走到深水区的宏观经济两难处境越发突出,需要决策者更高的智慧和勇气,需要保持企业家精神,需要社会更持久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