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让“城市良心”梗塞就是自我毁灭


文/罗竖一

  心肌梗塞,极易导致人猝死,这是很多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然而,面对被誉为“城市良心”的地下排水系统,为数众多的人士却有意无意地任其面临“梗塞”。

  常言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

  但是,作为人类创造的“地下排水系统”,却在暴雨面前屡屡“梗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惨重损失。

  远的不说,我们就看最近两月,当暴雨来临之后所出现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梗塞”问题。

  据2011年7月17日《羊城晚报》报道,7月15日晚间到17日清晨,广州中心城区普降暴雨。暴雨过后,积水成涝,已然不是新闻。在过去一个月里,武汉、成都、南昌、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暴雨之后都出现了令人苦不堪言的内涝。不少网友戏谑: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

  在暴雨面前,即使是首都北京,也显得脆弱不堪。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道路瘫痪,形成了众多网友眼中的北京“新八景”,比如“二环观海”、“水上机场”、“地铁瀑布”等等。

  北京并不是今年第一个“沦陷”的国内城市。6月9日-24日,半个月之内,武汉就连降三场暴雨,积水路段遍布三镇,全城拥堵。其中武汉大学两次被淹,校园成了水上乐园,“到武汉大学去看海”,一时成为风头无两的网络热词。

  6月28日,长沙城区出现罕见暴雨,从8时至14时,6小时内降雨达54毫米。积水路段宛如“泽国”,当地网友戏谑,“威尼斯用一千多年做到的事,武汉用几天做到了,北京用一天做到了,长沙用一个小时做到了!”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6月以来遭遇内涝的城市多达14个。

  如此严重的问题,是今年独有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于中国不少城市而言,上述问题早已是司空见惯的。譬如住建部2010年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一次城市调研。结果显示,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面积的内涝问题呢?尽管全国各个城市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几乎各个城市都是因为地下排水系统“梗塞”所致。

  既然这样,有关城市为何不予重视,而加以妥善解决呢?

  北京市有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北京市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是一到三年一遇,这个标准解释起来就是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但是6月23日的强度达到128毫米,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所以会发生积水,北京市排水管网只有天安门那样的重点地区排水能力比较高,其它地区的排水能力较低,也就导致近几年会频繁发生积水。如果要提升排水能力,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条件,比如最初的管网建设、城市规划等等。但是总结下来,每次积水主要是发生在京城西部地区,这是由于京城的西部地势造成的。

  面对“城市建设排水系统跟不上以及维护不力,才造成如此严重积水,水务局方面怎么看?”的问题,北京市水务局则回应道:“全国普遍存在这种问题。排水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现在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最早还有明代的设施,属于老古董了,但是城市管网的更新,面临诸多问题。有些地方虽然很老化,比如那些老旧城区胡同进不去,而且管网上边都有新的建筑群,但无法拆迁,所以老旧管网只能是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同时,因为城市建设项目面临审批等,项目的建设也跟不上,导致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对于“内涝”问题,武汉水务部门的回答是,武汉现有管网有的还是清朝年间修建,排疏能力退化严重。而专家则指出,以前在设计排水管网时,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等限制,管网和箱涵的口径很小。近年来武汉的排水设施和泵站建设,一直未纳入每年的城建重点工程名单,有关部门对此重视不够。以汉口为例,这个老城区在建国前铺设的排水管网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这期间该区域大部分房屋都经过了多次翻修, 但是排水管网还是当初的管网, 几乎没有进行过系统翻修。

  诚然,无论是有关部门的作答,还是专家的解读,听起来都不无道理。

  但就一定意义而言,让地下排水系统这一“城市良心”梗塞,其实就是自我毁灭。一个思维正常的成年人,甚至连众多的小学生都可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等有关方面,给民众交的答卷是什么呢?

  当然了,实事求是地讲,并非全国各个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都是一塌糊涂。譬如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就走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前列。

  尽管2011年7月2日到3日的暴雨,也使得青岛市内多处道路积水,但积水很快就不见了。

  据媒体报道,在地下排水系统方面,百年前德国人在青岛主要街道下按照雨污分流的方式,铺设地下排水管道、修暗渠,雨水则由雨水专用收集管道汇入暗渠后流入青岛前海。青岛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离”的城市。到1905年,欧人居住区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在华人居住区,则铺设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有关专业人士介绍,巧妙的设计,颇富盛名的德式严谨,加上殖民当局严厉的威权统治,保证了建筑工程的高质量,使得这些100多年前的地下排水管道,至今仍可在暴雨中发挥良好的排水作用。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青岛市市政资料显示,1981—1990年间,青岛在市区新辟山东路、南京路等十多条道路时,道路建设前就首先铺设了雨、污水分流的排水管道。一份截至1990年底的青岛市排水管道统计资料显示,当时青岛市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其中污水管道310公里,雨水管道256公里,雨、污水混合管道30公里。

  经了解,青岛的这一水平,至今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前列。既然青岛可以做到,那么全国其它城市为何就做不到呢?难道要等着如汶川大地震一样,由于豆腐渣工程而枉死了那么百姓之后才能真正重视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