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的《战国策》中的策划智慧系列文章在博客上发布后,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兴趣,有称赞与附和,当然也有批评与声讨。其中一位朋友不无忧心的说,“战国策中的策略充满着尔虞我诈,在古代就是禁书,一些动机不良的人看了会学坏的。”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对的是战国策这本书确实是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策略集合,既有阴险,又有狡诈,不对的是我的解读都是从一般的策划角度来陈述的,只是希望借古代谋士的智慧为当今企业所用,并不是在弘扬那种尔虞我诈。
有句俗话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连别人怎么想都不敢去看,又怎么能洞悉竞争对手的真实想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呢?在当下的商业社会中,策划所要面对的形势更复杂,肩上的使命也更加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充分掌握策划的真正智慧,才能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从而克敌制胜。
遍观《战国策》,我们能从中间吸取不少只属于中国的智慧。总结来看,大致有三点,也可以用《道德经》里的“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来做概括。
先看不争之德。读过《战国策》的朋友会发现,里面的许多策略都是谋士们为了避免战争而提出的,或是反间计,或是合纵连横,或是游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规避一触即发的战争。而在战争中,受难的往往是寻常老百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景象,是谁也不愿看到的。对于谋士来说,用策略止战,于私,可以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于公,可以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这就是不争之德。
再看用人之力。当国家必须面临战争之时,谋士们就要考虑如何将四两拨千斤,用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战果,而用人之力无疑是最省力的方法。或是让其他国家争斗的你死我活,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或是和不同的国家结盟,共同抵抗强敌的进攻;或是让别人军队的统帅无法出征,从而削弱别人的战斗力等等。这都是用人之力的表现,也是谋士们食君之禄,解君之忧的职责所系。
最后看配天。这也就是说策略要遵循天道,再强的谋士如果违背民心,师出无名,滥砍滥杀,最终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点,神似《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武功修为却登峰造极,让两大绝世高手束手就范。归其原因就是他用慈悲的佛法化解了功夫的暴虐,可见,战争或是竞争都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的,而不是任意妄为。
我写的这个系列,也正是以此为目的,希望热衷于策划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们能够用正面的视角来看待这些策略,并把这些用在合法、合理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