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难题多 调控仍需发力


  中国经济难题多    调控仍需发力

  刚刚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201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物价不断的走高,通胀压力的加大与经济增速的放缓同时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在“极其复杂不确定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经济正经受着考验:普遍担心的“滞胀”究竟会不会发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政府主动调低未来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力求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及至年中,经济运行尚算稳健,但抑通胀、稳增长、调结构等宏调任务并不轻松。占中国GDP近半的投资的实际增速在下滑,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逼近景气红线,国有企业利润增速回落,中小企业亏损面加大……经济增速“向下走”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6月CPI同比涨幅达到6.4%,创36个月新高,另一方面,包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内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数月走低,而此前发布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也降至50.9%,创下28个月以来新低,预示着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海外有评论家认为,中国动或不动都可能造成经济崩溃。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强迫放贷。过多贷款将变为不良贷款。中国央行估计,各银行向地方政府放贷总额为14万亿元。一旦贷款被切断,房价就会停止上涨(且很可能崩溃,就像庞氏骗局)。而且,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和商业地产问题也将浮出水面。  随着中国猛踩经济刹车,伴随房价下跌,银行将损失大量金钱。

  贷款每年以30%的速度激增,通胀也迅速走高。  政府急切希望给经济减速,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战胜了通胀,可能同时引发经济减速和高失业率。要抑制通胀,关小信贷水龙头或可立竿见影,但收紧银根将加速经济降温,政策超调的后遗症不得不防。预言“滞胀”和“硬着陆”的背后,恰是针对一系列判断的担忧与争议,诸如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房地产市场是否会泡沫破灭,内需能否再次爆发,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大等等。无论是否言过其实,宏观经济中呈现出的矛盾和问题都必须正视。

  在经济学上,“硬着陆”是指一个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过紧,出现大幅度通胀后,紧接着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导致失业增加,经济速度下滑过快的现象。关于中国经济停滞不前的担心并不多余: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升级,几年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所带来的投资拉动效应是否将面临整体的回调;人民币升值脚步的加快,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外贸形势同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样,受经济刺激政策逐渐退出和到期的影响,国内消费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也有有分析指出,去年以来,央行频繁动用数量型及价格型工具抑制流动性,货币政策回转空间已不大,但决策层手中仍有相当多的“弹药”可供选择,财政政策便是其一。通过调整税率、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力度、发行地方债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等均能起到治通胀、促经济之效,而粮食生产“八连丰”也增加了调控底气。

  在政府大力度刺激政策逐渐退出、收紧信贷的背景下,经济回调不可避免。但经济增速的回调包含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有企业会被淘汰,但更多的新企业、新产业脱颖而出,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基础。虽然年内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已经达到空前严格的程度,但在传统的商品房市场投资回落的同时,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计划依旧保证了房地产投资的力度。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表示将通过代发地方政府债券和允许地方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资金,意味着未来政府主导下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加快。未来10年水利建设的发展规划,高达4万亿元的水利投资无疑也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有力支撑。此外,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投资规划;高速铁路及其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等等,都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尽管201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来自通胀和经济增速放缓双方面的压力,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一系列新的投资导向性政策的出台,依旧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河北考察工作时指出,面对当前极为复杂不确定的国内外形势,处理好经济发展、调整结构、控制通胀三者的关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分析指出,尽管滞胀之忧并未成形,但宏观经济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依旧对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些逐渐浮出水面的经济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面对高企的通胀压力,央行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7月6日,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而另一边,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银监会目前已开始联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潜藏危机。

  面对宏观调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控仍需发力 ,对于复杂环境下的宏观调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建议,警惕目前金融资本快速膨胀、并导致产业资本往上游转移的现象,让产业资本重新站上经济发展的大舞台。同时规范财政投资的项目运营方式,严防产业垄断资本和金融投机资本结合在一起牟利的行为,采取更为有效的政策组合拳。

  我国经济稳增长仍需调控发力

  中国经济会降速但无需担忧“硬着陆”

  年中经济观察:中国经济难题多 考验调控平衡术

 猪肉“绑架”CPI创3年新高 调控升级涨幅成强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