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如何“逼死了屈原”?


    

高考如何“逼死了屈原”?
廖德凯

    高考正酣,而端午与高考时间的“无缝衔接”,激发了网友的无穷想象力。这两天,一个有关屈原被高考逼得沉江的段子在网上疯传——老师问:屈原为什么选择端午节跳江自杀?学生抢答:因为他害怕明天的高考!他文综不会,理综也不会,英语一窍不通,数学只能考个大鸭蛋,虽说他的诗歌天下第一,作文却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看后在荒诞的开怀之余,复觉沉重。屈原成为“高考害死人”的受害者,其实是现实中考生或曾经的考生在这段特殊的时期互相取暖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内心积郁的情绪,表达对高考中一些不完善规则的批评,实属正常。有人指责这个段子“不严肃”、调侃屈原这个爱国诗人,实属小题大作。在高考给人以如此巨大的压力现实面前,这种小段子的心理辅导作用,恐怕要好于一些专门开设的课程。
    幸好还有南方科技大学,今年终于有45位学生不用参加高考。这批决心摆脱高考束缚,投身改革实验的学生,有着毅然决然的坚强心。不过,他们想要摆脱高考束缚,但高考的“制度安排”却又找上门来,相关部门要求他们必须参加高考,为这片改革试验田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南方科技大学迫于压力,专门准备了两个考室,所幸的是,有了南科大这个平台,这45位学生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高考考室没有排上用场。(6月8日《新京报》)
    屈原迫于“高考压力”而跳入汩罗江,因为他没有其他地方可跳;这45位学生因为有南科大这一片海,而幸运地没有重蹈“屈原覆辙”。南方科技大学“自授学位”的改革创举,并非对高考制度的颠覆,而是一种补充,是给考生自己高等教育路径的另一种可能。在通往“汩罗江”的道路上,如果多一点这样的选择,必将缓解“过江”的拥堵状况,促进高考制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能够多造就几个活着的屈原,而不是让无路可走的“第一诗人”被逼沉江。
    但从南科大45位学生被要求参加高考一事来看,相关部门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探索的真正意义所在,无时不想用高考枷锁套向这45位“屈原”。这其实是套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的枷锁,而这一枷锁的可笑之处在于:在南科大设立考场本身就已经违背了当下的高考制度。当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改革的动力,甚至向改革者不断挥出枷锁时,探索的步伐必然会更加沉重和艰难。如果没有开明的思想宽容改革者的话,昨天的高考“逼死了屈原”,明天可能就是南科大。因为,没有自己路径的南科大,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