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命题先生应该看看大家是怎样评价你们的命题?
每年6月7日中午一过整个网络媒体最热闹的事情就是大家都在评论高考的作文题,昨天整个下午到晚上我都在看各种各样的评论,今天一早又看各大媒体的评论。
关于作文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要有感而发,有话可言,命题作文往往有局限性,如果让学生无话可说,岂不更糟糕了?
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学生阅读之后,写出作文成了现成句子的积累,文章也成了华丽词汇的堆积,特别是讲现成的话,大话、空话,说一些和自己年龄并不相称的话,这是学生写作的大忌。
昨天连中国老师在人民网教育频道点评的时候就说了同样的问题,他说了三点:
1. 关注分数,更需关注我们自身的成长。高考不是鼓励我们说假话,我们拿假话也是应对不了高考的。高考对我们的青春状态提出了明确的思考与关照要求。
2. 写作,是一件与思维密切相关的事。备考中,一味卖弄辞藻,言不达意,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关注,缺乏思维训练,机械记忆,孤立地学习技巧,都不能充分支持我们写好文章。
3. 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积极关注,有效思考,做一名有能思考、会发现的现代人,是高考对我们的积极要求。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今年高考的命题,这些命题先生的命题是不是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我看了网络中的评价几乎都是在评论命题专家的命题水平,从昨天命题一公布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按照上面的观点,我觉得全国试卷1:《期待长大》这个题目最有水平,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每一个学生对此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因为他们已经在长大。
我一直并不赞成的就是材料作文,昨天的各地试题中,材料作文还不少,特别是《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是这些题目中最差的一个,如果学生了解这个案子,也看到网上几乎一边倒的评论,有现成的话,写上一篇,既不会跑题,也不会给低分。而这案子在网络中发生强烈的碰撞的深层次的原因,一个中学生没有学过《刑法》、《刑事诉讼法》,要写出有质量的文章基本没有可能。
材料作文为啥不好,因为学生往往会针对这些材料拼命去思考评分标准中价值取向,说现成话,说阅卷先生喜欢听的话就在所难免了,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广东今年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考题意思是:“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今天的广州日报载文:《〈回到原点〉命题有格调有空间》,不过也有专家说:“离题不易写好也难”。还有专家说:“要求考生,有一定思想水平”,而我认为这种题目就真的有点难。例如最近我一直和老师们在讨论教育“原点”,大家都同意:“不是中国国家的整个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需要回到教育原点”,但是教育偏离改革初衷距离有这么大?要说清楚这里的是是非非也并不是很简单的了。
江苏试题:《拒绝平庸》,这个试题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就平庸而言,平凡是平庸、普通也是平庸、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都可以看作平庸,乃至于任何寻常而不高明都是平庸。我真不知道命题先生让考生拒绝什么?
我说的仅仅是一家之言,我真想看到的是高考作文的命题先生走出来看看大家是怎样评价你们的命题?
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