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身段的图书馆更具气场
城市里,有什么地方,你进去后可以随便翻看,哪怕是一整天,最后不买,也听不到风凉话。
这样的地方有没有?有,书店。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太多时候,大人在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时,都会搬出这句话,来的直接,也容易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和书本相遇,也不再有太直接的目的,而是一种平静的学习和充电。
其实,读书,本来就是一种态度。
近日,一则关于读书的新闻,让大家热议。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读。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馆长褚树青,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换个区域。
很多网友,都为馆长的话打动。在大家看来,读书是一份无需门槛的权利。无论是谁,爱护书即可。在大家以往的印象中,城市图书馆好像是特定人群的专属享受的地方,那些城市的边缘人是没有资格享用得。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家约定成俗的内心偏见,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这次发生在杭州的馆长问答,无疑这样的偏见,一种明白的解释。
很多人走进图书馆,都是一种自我的寻找。茫茫书海中,他们的那份专注,让你清楚的知道,每个人都是想成为自己心中的样子。作为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理应呵护好这样的情绪,更不应该,把他们挡在门外。
有一个网友这样评论:特地来读书的流浪者是或算是暂时落泊的真读书人,可远离道德的虚伪权贵们恐怕是灵魂堕落的假仁义者!
话是过了点,但,的确是一个提醒。提醒那些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多想想城市的真需求,少在意城市的假灵魂。
一直以来,每次出差,只要时间宽裕,我都会到城市的书店和图书馆看看。总感觉,那是一个城市的气场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一个城市的心灵驿站。
记得有一次在苏州,朋友对我说,易中天来苏州,看到苏州的打造学习型城市的口号,就开玩笑的说,只要上街打开大家背的包,看看有多少人包里放着书。
虽然是即兴之语,但感觉很实在。更多时候,包里有书,是一种态度。对于那些买不起包,买不起书的人,我们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态度是什么,相信,杭州的褚馆长,已经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