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为何可以且更应该成为政府行政者
--法理社会中的女性角色
五、中国历史上女性临政的著名案例
上面我们剖析了法理型社会中女性从政的优势和意义,实际上,女性从政不仅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而且在古代社会中也做得非常不错:尽管女性临政的人次或时间比男性少得多,但总体上看,她们临政时期所取得的政绩要远高于男性。古今中外历史上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大英帝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使得英国成为世界的领先者,维多利亚女皇则造就了“日不落帝国”;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大扩张了俄罗斯版图,并曾宣言: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在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朝代上,都出现了一些临朝听政的女性;而且,在她们听政时期大都取得了不菲的政治经济成就,整个社会也比较安定清明。当然,其中有一些也表现出了比较凶残的一面,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的结果:在男权主义时代,往往只有具有超凡的果断力才能够赢得敬畏并得以生存。而且,从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些越是不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权力的女性,往往也表现得更加残酷;因为她的掌权本身缺乏正当和权威性,从而只能依靠强力和威权来维持。相反,那些本身站在法理制高点的女性当政者,往往表现出宽容和亲善的一面,努力引导年少皇帝做一位圣君。下面就列举了一些以资佐证。
西汉吕后吕雉,汉高祖刘邦称帝后被立为皇后,刘邦死后其子刘盈继位为汉惠帝立,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崩吕后又立汉少帝而临朝称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遂杀少帝而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吕后先后掌权达16年,为中国皇后专政的第一人。吕后刚毅阴狠、不甘雌伏,在汉高祖就协助铲除韩彭等异姓王而巩固刘家江山;当政时也大封诸吕,压制刘氏宗族,并策划诛杀诸旧臣,同时还残忍低迫害了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及赵王如意。尽管吕后以果断和狠毒著称,但在专政期间也推出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上的措施,如减轻百姓负担,导正社会风气,废除许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东汉邓太后邓绥,是东汉名将邓禹的孙女,她六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已通《诗经》《论语》等书,家人戏称为“女诸生”。东汉和帝刘肇皇后,和帝死后出生百日的刘隆继位为汉殇帝,时龄24岁的邓绥以皇太后临朝,因年轻新寡而多有不便,于是任命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而可随招入宫议事;殇帝在位9月而死后又立13岁刘祜为安帝,仍由太后临朝听政,达16年之久。邓太后明辨是非、亲断冤狱;对内精简冗员,释放宫女;对外关心人民疾苦、重视教化;专门为内戚和邓、马、窦氏家族子弟开设学堂,传授经书,培养名门之后。而且,她内检左右,外抑宗族,连其兄触犯刑律也严惩不贷;同时,严禁外戚弄权,曾告诫其兄不得乱政,但邓骘在邓太后死后开始弄权乱政,结果为安帝所败。显然,在东汉外戚和宦宫交替专政时期,她的执政还是比较清明的,当时社会也比较安定。
东汉窦太后,汉章帝的皇后,章帝死年仅10岁东汉和帝即位,尊窦氏为皇太后,窦氏临朝称制。在窦太后临朝称制的5年间极力提拔外戚,其兄弟窦宪、窦景、窦笃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职,而窦家兄弟为所欲为、公报私仇,凡是对他们专权不满的人都被致死,从而造成了“窦氏之乱”。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和帝对窦太后行为听之任之,直到14岁时才与宦官郑众合谋,将窦氏兄弟一网打尽,窦太后被迫归政。
东晋褚太后褚蒜子,出身名门望族,从小气质见识都不同于常人,被琅琊王司马岳选作王妃,后司马岳继承其兄晋成帝司马衍得皇位而为晋康帝,19岁的褚蒜子被册封为皇后;司马岳当了两年皇帝后病死,由2岁的司马聃继位,褚蒜子又晋升为皇太后并开始第一次垂帘执政。在她的治理下,东晋逐渐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当司马聃15岁时褚太后归政其子而退隐崇德宫后,不过,此时大将军桓温日益骄横放纵,因而临危受命再次听政。年仅19岁的司马聃暴病而死,褚蒜子立成帝司马衍的儿子司马丕为帝,但司马丕对政事不感兴趣,却迷信方士,因而褚太后作为婶母有开始第二次临朝执政。褚蒜子再次垂帘不到一年司马丕逝世,于是立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为帝,后在桓温的压力下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而褚蒜子再次移居崇德宫,被尊称为崇德太后。但司马昱在位仅8个月就逝世了,遗诏让其11岁的儿子司马曜继位,此时50岁的褚蒜子作为堂嫂第三次垂帘听政;她逐步消除了桓温的子嗣势力,控制了朝中局面,并推行了政令清明、与民生息的政治举措,让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几年后,褚太后再次下诏,归政于孝武帝司马曜,从此她深居内宫,不问朝政。褚太后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三次临朝听政,又三次退隐归政,不但与民为恤,还与权臣周旋。
北魏冯太后冯淑仪,是汉族人,入宫随姑母(姑母是魏太武帝的昭仪)生活,拓跋浚继位为文成帝后被立为皇后;文成帝死后,年仅12岁拓跋弘继位为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期间丞相乙浑揽权,被冯太后设计诛杀,从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临朝听政;冯太后锐意改革而与献文帝和政治分歧,于是迫使18岁的献文帝禅位给其4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临朝称制期间,冯太后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颁布实施了《三长制》和《均田制》,这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使得北魏王朝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但她却好男宠,并把这当成是笼络权臣的手段。史称她“多智谋,能行大事”,“威福兼作,震动内外”。死后谥为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皇后”。
唐朝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13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被册封为秦王妃,李世民升储登极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而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其兄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而太宗打算任他为宰相,但长孙皇后百般阻挡,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避暑时身染疾病,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
唐代武后武曌,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高宗孱弱而将军国大事都倚重武后,甚至与高宗同临紫宸殿而一起接受群臣朝拜,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高宗卒后其子李显继位为中宗,武后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此后主宰了中国历史22年之久。武后临朝称制一年便废掉中宗而改立四子李旦为帝(睿宗),李旦在皇帝位上也是武后的傀儡;67岁时武则天干脆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尽管武后权欲极盛,但她具有杰出的治国才能,有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为此,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而且,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同时,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因如此,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
唐朝郭太后,是郭暧与升平公主所生的女儿,郭子仪的孙女,德宗的外甥,顺宗的儿媳妇,宪宗的皇后,穆宗的母亲,后又历经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四宗,地位尊贵之极。穆宗即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自己的母亲为太后,穆宗皇帝十分孝顺他的母亲郭太后,但穆宗皇帝也常常服食丹药而致不治之症,因而当时的皇太子湛就奉命监国;但皇太子才16岁,许多的事情都要过来请教郭太后,因而逢迎之士就奏请郭太后临朝听政,而郭太后为此十分生气,说自己不会向武后那样夺权而给祖先抹黑。穆宗做皇帝四年后皇太子湛即位为敬宗,郭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但敬宗童心未泯而常游戏玩乐,朝政渐渐被王守澄、李逢吉、牛僧孺等人把持。,以致当了三年皇帝之后被杀死于内宫之中。为此,郭太皇太后召来文宗继承帝位,文宗生性谦逊孝顺,对郭太皇太后服侍得十分尽心;文宗死后武宗李炎即位,武宗皇帝喜欢打猎游玩与角斗武打,经过太皇太后经常性的借机劝导,情况才渐渐有了改观。接替武宗皇帝的是宣宗,宣宗对郭太皇太后不是十分尊敬,因为宣宗的母亲曾经是郭太皇太后的侍女;为此,郭太皇太后因此郁郁不乐,曾经想跳楼自杀,被宫女救起。
北宋献明肃皇后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宋真宗病重,下诏让刘娥裁决政事;宋真宗病逝后11岁的太子赵桢即位,尊刘氏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当时宰相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于是刘娥决心除掉他,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刘娥号令严明,赏罚有度,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娥虽非太子生母,却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离间,晚年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
宋朝高太后,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时高太后与英宗都住在宫中,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宋英宗被立为皇后,其子宋神宗赵顼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后神宗病重而不能处理朝政,宰相王珪等请求立太子赵傭并请太后权同听政。宋哲宗赵煦即位后时年仅10岁,由被尊为太皇太后的高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达9年之久。 高太后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高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而隐居洛阳达15年之久的司马光,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官员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而将支持变法的官员吕惠卿、章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同时,根据司马光的建议全面废除新法,高太后下诏遣散京城的役夫,用常平旧法取代青苗法,用嘉佑差役参募役,放宽让百姓养马法,史称“元祐更化”。高太后廉洁自奉,处事公正,在摄政9年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被称为女中尧舜。但是,由于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一手包揽政务,年少的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哲宗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哲宗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哲宗仰慕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因为仁宗创下了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
辽代萧太后萧燕燕,是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立萧燕燕为皇后,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想励精图治,但因自幼身体一直不好,因而辽国刑赏、政务、用兵等一决于萧皇后,辽景宗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与”,即,萧皇后可代行皇帝职权。辽景宗驾崩后11岁的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承天太后,以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从此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摄政27年萧太后将权力交给辽圣宗。萧太后清正贤良、深明大义,执法严明,毫不软弱;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番汉不平等待遇;在经济发展上,推行赋税制,发展农业,保护商业,降低赋徭;在政治上,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史称她“赏罚分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
明朝马皇后马秀英,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马秀英12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21岁时嫁给朱元璋,朱元璋称帝后被册立为皇后。大脚马皇后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即使做了皇后后也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尽管她惩奸佞亳不手软,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但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时也极力劝谏,保全了许多忠臣良将的性命。而且,她善待后宫嫔妃,不为娘家谋私利开创了明朝后宫和外戚不干政的风气。马皇后的临终遗言是:愿子孙后代以百姓为念,珍惜民力,不可为非作歹;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明朝孝定李太后李彩凤,出身于贫寒的泥瓦匠家庭,父亲李伟携家带口到北京城里谋生,将李彩凤送往裕王府当一名使唤丫头,李彩凤进裕王府的第三年为裕王生下第一个儿子朱翊钧,两年后又为裕王生下第二个儿子潞王,因而由一个卑微的宫女晋升为才人,裕王登基成为隆庆皇帝后被晋封为皇贵妃;6年后隆庆皇帝去世,9岁的朱翊钧继位为万历皇帝后,28岁的李贵妃又与和陈皇后一同被尊为皇太后:李氏为慈圣皇太后,陈氏为仁圣皇太后,待遇、地位相等;后陈太后逝世,李太后成为唯一的、母仪天下的皇太后。由于万历皇帝年幼,李太后临朝,她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换成了冯保,二是将内阁首辅由高拱换成张居正。从此,李太后内依靠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外依靠内阁首辅张居正,推动了明朝中兴的“万历新政”,使本已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复了生气。 而且,由于万历皇帝年幼,李太后对万历要求十分严格,每天天不亮就责令他起床读书,如果他用心不专,就罚他长跪。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欣赏几乎是不加掩饰的,无论是国事上的谋划还是对皇帝的教育,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朱翊钧年满十八岁后,张居正多次提出归政于皇上,均遭李太后的拒绝。朱翊钧二十岁时曾向母亲委婉提出想亲政处理国事,李太后亦明确回复:“三十岁前不要提亲政的事,一切听张先生的安排。” 正因为李太后的完全支持,张居正得以大刀阔斧地推行万历新政,使本已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复了生气。张居正死后,李太后退出政坛,她的儿子朱翊钧迅速变坏。 李太后是历史上“母仪天下”太后的代表,参政不乱政,秉国不贪权。
清孝庄太后是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13岁与姑母孝端皇后一同嫁予清太宗皇太极为妻,被封为"庄妃";其子福临继位为顺治帝,尊为皇太后,其后其孙玄烨继位为康熙帝,又尊之为太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6岁的儿子福临、8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主持了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期间,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但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
清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兰儿,17岁时以秀女选入皇宫,因有艳色且能唱小曲而清文宗咸丰帝临幸,被封为贵人,后来生了皇子载淳而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帝死于热河后其子载淳继位为同治帝,被尊为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了祺祥政变,诛杀了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并开始垂帘听政;她在同治帝死后又册立5岁的载恬为光绪帝,继续听政。慈禧太后是个权利与很旺的人,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不过,她也是个很懂政治时局的人,在执政的47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缴灭了义和团进而戊戌变法等起义活动,派人留学、废除科举而创办新式学堂、办报等;同时,她也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堪多,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能臣。
六、简短结语
笔者在《有效劳动价值论》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以知识为主的物化劳动的积累和劳动间的协调:其中,社会迂回生产中知识起到非常主要的作用,这是学者和思想家、发明家的作用,它需要非常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协调工作则呈现出两种特征,商业上的管理协调除了要求沟通的技巧外,更主要在于对机会的发现能力以及对事物变化的把握能力,而政府中的协调更体现了沟通技巧和例行安排。从两类工作的特点来看,男性更适合技术革新、思想创新的知识创造性工作以及商业上的管理事务,而女性则比较适合政府的组织协调工作;也即,在现代法理社会,女性可以且更应该成为公共领域的社会事务管理这;从这个意义上讲,北欧国家在政治组织安排上更为先进、合理。事实上,基于同样的道理,在一个法理型的社会里,女性往往更适合于从事会计、审计这类工作,这可以利用女性的心理和行为来减少财务人员与主管者合谋的情况,从而更善于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女性的行为作风更加的稳重,更善于遵守既定规章而不会因呈个人英雄主义而采取冒险冲动;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冰岛总理哈德尔在把三大银行收归国有之后就立即任命了两位女性担任新的银行经理。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女性被排斥在社会事务之外,从而使得女性本身善于协调的能力和同情关爱的秉性无法从家政管理拓展到社会事物管理之中,并使得女性的社会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长期以来女性就被设为是感性的,尤其缺乏政治理性或公民理性,而政治生活恰恰充满了政治理性和公共理性,以致公共领域的社会岗位就一直为男性所占据。例如,康德就认为,妇女是感情动物,只按自己的喜好行动,没有理性,对“应该、必须、适当一无所知”,因而试图开化妇女的道德感、使它能够适应普遍的法律只能劳而无功。而且,正是由于女性的特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而且还遭到扭曲,因而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以及思想大儒们都具有一种性别歧视。例如,叔本华就对女性充满了谩骂:“大自然用尖爪和利齿武装了狮子,用长牙武装了大象,用獠牙武装了野猪,赋予公牛以尖角,赋予墨鱼以搅浑水的物质,而赋予妇女的则是……装腔作势的本领,从这个天生的根本缺点……派生出虚伪、不忠、背叛、忘恩负义。”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源于整个社会的误解,同时也是由于他与其母亲长期的不和。